会宁,一个横亘于梁峁沟壑间的高原古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秦陇锁钥”的地理位置,引来兵家相争;吉祥安宁的“好地名”,令伟人毛泽东主席浮想联翩。于是,在上世纪30年代,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城,上演了一出威武雄壮的大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此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1936年9月,为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在会宁地区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战略部署,一年前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组成“西方野战军”,兵分两路向会宁地区挺进。
10月2日,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以奔袭战术攻占会宁县城。接着,随后赶到的红一方面军主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使会宁县城及周围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我军手中。
10月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抵达会宁青江驿一线,与红一方面军1军团1师会合,拉开了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的序幕。次日,朱德、张国焘率领的红军总部及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总部同时到达会宁县城。正在陇南一线作战的红二方面军听到红一、四方面军会合的消息后,日夜兼程,向会宁地区挺进,于10月18日抵达会宁。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全部在会宁地区实现了大会师。
会宁会师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会师使会宁名扬天下,也孕育了会宁人浓厚的红军情结。明媚的秋阳下,我们漫步县城街头,徜徉祖厉河畔,登临桃花山峰,处处可看到“会师”的字眼,时时可听到“会师”的故事。会宁人民以独特的方式向南来北往的游客们吟唱着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书写的英雄史诗。
“会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是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的。”熟稔往事的会宁人如此说。据记载,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历时近一个月。期间,红军先后同国民党军队进行过六次较大战斗,有1000多名红军指战员血洒会宁。
大墩梁,离会宁县城不远的一座山梁。当年,为了保证红军胜利会师以及会师后的红军向北挺进,红五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展开了激战。
当时敌人在飞机的助战下,成批成批地往上冲。红军在装备极差的情况下,在敌人进攻时先用步枪、机枪压制敌人,当敌人接近阵地时,投出一排排手榴弹,在烟雾中冲出战壕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大墩梁阻击战一役,800多红军将士英勇捐躯,28岁的副军长罗南辉同志也长眠于此。
几乎在敌我双方在大墩梁一带激战的同时,红军为阻击敌南部追击部队,在会宁北部白草塬慢牛坡设下伏击圈,痛击了敌人。战斗中,部分红军战士冲入敌阵挥舞大刀左右劈杀,场面甚为惨烈。慢牛坡伏击战,包括红军93师师长柴洪宇在内的200多名红军将士英勇牺牲,为保卫会师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69年前的战斗硝烟早已散去,烈士的鲜血凝结成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会宁大地上,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的长征精神一样,也永远铭刻在50多万会宁人民的脑海中,激励着会宁人民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征程中,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永不言弃,演绎出一串串感人肺腑的故事。
冉树苍,会宁县头寨镇中湾小学校长。这位数十年如一日,痴心教育事业的铮铮铁汉,为了结束当地适龄儿童上学难的历史,决定新建一所学校。建校没有地,他奉献出了他家的12亩承包地;修校舍缺少资金,他不仅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全部积蓄,而且粜粮食、卖耕牛以弥补资金缺口;山里水贵如油,建学校需水量大,买水开销多他心痛,于是,他将家里的4窖水贡献出来……冉树苍的事迹令人动容,冉树苍的举动强化着会宁县“领导苦抓、社会苦帮、家长苦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办教育的精神,进而催生出一串令人眩目的数字: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这个“苦甲天下”的贫困县累计向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学生3.1万多名,其中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有1000多人,博士学位的有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