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院梅已香,只待君来赏
——来自天水民俗博物馆的一封“邀请函”

霜前访菊、雪后寻梅是古今文人雅士之闲情。近日天高气清,在天水民俗博物馆所在地胡氏民居南北宅子院内,午间暖日融融,夜里圆月朗朗,美好的光阴从窗间、瓦上缓缓流淌。而此处最惹人的莫过于绣楼墙角和书房院中的那几杆腊梅。
腊梅,又名黄梅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腊梅在冰天雪地独秀一枝,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于是院中植梅便成为文人标致其品味不俗的雅事。天水胡氏民居南北宅子院内就有数株腊梅,其中最可观者要数书房后面那棵三百年的老腊梅了。“梅枝栖小月,落叶追轻风”,它不仅是有五百年传承老宅子的诗意栖居,它还目睹了三个世纪间秦州古城的变迁,陪伴了约十五代胡家后人的成长。

梅花是中国文人品格的依托。在王安石笔下梅花是暗香浮动的隐士;在《杜韦娘·华堂深院》中梅花是风触梅香的温婉;在毛泽东的词中梅花是峭立风雪的勇者;而在余秋雨的心中腊梅却是他茫茫行程中经常明灭于心间的一个静光点……

腊梅冰肌琼骨、玉蕊檀心;腊梅耐苦受寒、坚贞不屈。只有漫步在古典的民居小院中,你才能享受到“书房竹叶常清脆,深院梅香透入魂。莫怪琼枝梅朵乱,欲惊绿影竹初凉”的温婉与闲适。其实环境能影响人、环境能滋育人、环境亦能感染人,陪着老人观梅是一份温馨、陪着恋人观梅是一种浪漫、陪着孩子观梅则种下了一种情怀……

庆幸的是在高楼林立的闹市中,我们仍然还有这样一个去处——胡氏民居南北宅子,这里的腊梅已经开了,那“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浑浊,轻的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影,矫怯而透明”,如此晶莹剔透的腊梅,让我们尽情的欣赏,让我们融入那圣洁的世界吧!
(天水在线编辑: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