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玉洁,以《中国博物馆为文物打造“金钟罩”“铁布衫”》为标题,介绍了天水市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情况。近期,天水市博物馆积极与市内主流媒体合作,加大对馆藏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宣传报道,成为近期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天水市博物馆在藏品管理、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物预防性保护等方面得到了较快发展。2017年,从全国4873座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全国仅有的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也是地市级博物馆中少有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截至今年年底,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项目全面竣工,馆内文物预防性保护达到了国家相关要求。文物库房面积扩大到原有的三倍,实现了馆藏文物按照不同质地分类存放的要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面积达680平米,包含金属、陶、玉石器文物修复室、纸质文物修复室、文物信息采集室、文物分析实验室。配备了智能文物密集柜116组、固定文物柜30组、樟木书画柜和古籍柜18组、固定文物杂项柜5组、文物架10组。量身订做酸囊匣与布套2192件,为青铜器、钱币、书画、石器等文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存放环境。特别是新采购的文物密集柜架,不但牢固美观,而且安防和智能化程度更高,操作方便,极大地改善了藏品的存放环境。书画库房的樟木柜,不但能够防虫蛀,而且透气性好,与环境适宜美观,极大改善了书画保存环境。

新建成的文物展厅和文物库房环境监测控制系统能够把每个展厅、库房和室外的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二氧化碳、有机挥发物总量VOC等进行实时监测,极大提升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降低影响馆藏文物安全存放的整体风险。目前,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在对本馆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的同时,已经为定西、庆阳等地博物馆修复文物数百件。

天水市博物馆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本地主流媒体和兰州主流媒体关注的同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玉洁也专程进行了采访报道,采访信息受到了全国多家文博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提高了天水市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附件:
为文物打造“金钟罩”“铁布衫”
中国博物馆积极推进预防性保护
2017年12月06日 07:27:5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新华社兰州12月5日电(记者张玉洁)
如何让文物“老去”的速度慢些?在中国,多地博物馆正在积极推进预防性保护,为文物打造“金钟罩”“铁布衫”,试图从源头上减少病害对文物的威胁。
一幅明清时期的破损字画,正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手中渐复光彩。除了一双巧手和专业工具外,这间房子里还藏着一套“秘密武器”——微环境控制系统。
“温度22.4摄氏度,相对湿度55.2%。这恰好在适宜范围内,相当于从源头上进行文物保护。”天水市博物馆馆长李宁民看着墙上的传感器说,“预防性保护的目的,就是让文物在良好环境下‘延年益寿’。”
中国文物资源丰富,共有博物馆4000余座。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
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曾组织开展“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文物库房条件不达标、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设施设备匮乏等是主要原因。
鉴于此,中国加大了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力度。2012年至2013年,国家文物局共批准99项珍贵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涉及资金4.65亿元。
2014年,地处西北的天水市博物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830多万元,启动实施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自此,近4万件馆藏文物得到了更精细的照料。
记者在天水市博物馆文物库房看到,高度超过2米的智能密集柜依次排列。从柜上镶嵌的显示屏上,就能读到所藏文物的存放状态、温湿度等信息。只需在电子显示屏上进行操作,沉重的密集柜就能沿着轨道“驶出”。
“有了这种封闭式的密集柜,就不用担心地震等灾害威胁文物安全了。”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管部主任王焕新说。
如果说智能密集柜是“金钟罩”,那无酸囊匣、无酸布套就是文物的“铁布衫”了。在天水市博物馆,无酸囊匣和布套共有2000余件,它们为脆弱的、易受环境影响的文物打造了更为洁净稳定的微环境。
李宁民说,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正在逐步推进。在甘肃,约20家文博机构实施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
2017年2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规划》称,要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到2020年,要实现国家一二级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