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天水博物馆>>正文
天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2017年全国文博系统汉代玉器鉴定及辨伪培训班”
(2017/10/11 10:53:35)  来源:天水市博物馆  打印本页

  9月17日至26日,天水市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陈东东赴江苏徐州参加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办,徐州博物馆承办的“2017年全国文博系统汉代玉器鉴定及辨伪培训班”。培训班历时十天,共有来自全国各大博物馆、鉴定站、文物商店及其拍卖公司等文博产业相关单位的58名学员参加。

\

  此次培训班分为课堂讲授、实物教学和仿古玉市场观摩三个环节。其中,课时安排主要集中的课堂讲授环节,在这一阶段分别由文博行业的玉器研究专家和部分玉器鉴定业界人士分别就古玉鉴定中的料、工、形、纹、沁等五个方面作了分别讲授。其中相关专家一致认为玉料是古玉鉴定的一个最基本要素,而关于古玉玉料产地的问题也成为目前学术界和古玉鉴定行业一直争论的话题。由于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的影响,同时也受限于当时对玉料的认识不足,将其全部定性为和田玉。以此为依据,有部分学者甚至将和田玉传入中原的时间上推至新石器时代。近年来随着对古玉研究的深入和部分科技手段的应用,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此提出异议,通过对越来越多的出土玉器玉料的对比,认为和田玉传入中原的时间节点当推至西汉汉武帝以后,早期的玉料以地方玉料为主,其中甘肃地区当为史前至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玉料的主要产地。甘肃地区原本就存在像齐家玉器这样灿烂的玉文化,玉矿产出丰富,甚至目前仍有玉矿在开采。而近年来随着肃北马鬃山和定西马衔山这两处透闪石玉矿的发现,也更加证实了这一观点,学界对甘肃古玉文化的研究也在急剧升温。由此可以表明甘肃地区在早期“玉石之路”上不仅仅是通道,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玉石原料出产地。

  同时,相关专家也对古玉鉴定中的另外一项鉴定要素——纹饰的加工方法提出了异议,这缘起于学者们对汉代“游丝毛雕”技艺的认知。长期以来,砣制工具和解玉砂的组合使用被认为是古玉加工中沿用时间最长的加工手段,其上溯可追寻至良渚文化之前,并一直沿用至现在 。但是通过高倍光学放大镜的对比分析,有学者认为汉代以前的玉器阴刻线内槽与砣制工具形成的蹉跎面有明显差别,而“游丝毛雕”中出现的毛刺现象有可能是手持尖锐工具磋磨而成,砣制工具的应用应晚于汉代。基于这一理论,似乎就可以解释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上的阴刻线内槽凹凸不平,呈颗粒状的工痕痕迹遗留和出边毛刺的现象。但是我认为这一解释略显牵强。首先,自商代以来玉器纹饰开始仿制青铜器纹饰,至西周晚期逐渐形成独立的纹饰风格,纹饰极其繁缛复杂,至战汉时期虽有所简化,一些细部纹饰的表现手法日趋成熟,但器型纹饰日趋规格化,要完成类似的玉器作品,在不使用坨制工具的情况下仅仅使用手持尖状工具是很难完成。其次,在经历过青铜文明之后,人们对金属工具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像水凳和砣具这一类较为简单的金属工具的应用是完全能够实现。而且,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阴刻线边沿的毛刺均是呈规律状分布,更符合工具雕刻痕迹,凹槽内的颗粒感现象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解玉砂大小差异较大造成的。

  实物教学分为两个半天时间,由徐州博物院提供学习场地和学习实物。在此不得不赞美徐州博物馆所藏汉代玉器至精美,藏品之丰富。对于一个爱玉之人,能够有机会亲手触摸这些瑰宝,实属难得。

  培训班的最后半天时间,组织方带领大家参观了位于邳州的仿古玉器制作工坊,让大家有机会见识了一番仿古玉制作的流程和目前所见仿古玉的仿造程度。这次观摩学习也是对自我鉴定水平的一次测试。

\
摄影相关图片
烟火人间(二) 麦积山温泉迎来高铁旅游团(图) 因为宝兰高铁,她成了网红(图) 天水在线乘坐首趟“天水号”侧记 烟火人间(一) 王锐等慰问乘坐首趟“天水号”乘 百对新人搭乘“幸福动车”相约在 宝兰高铁“天水号”动车首发仪式 天水人的早饭,除了呱呱,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