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天水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天水伏羲庙保护修缮工程竣工暨纪念碑落成揭彩仪式。
伏羲庙是为纪念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而修建的宗庙式建筑群,已有500多年历史,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02年10月,我馆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设计编制了《天水伏羲庙保护与维修设计方案》。2003年8月,天水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天水伏羲庙保护维修工作领导小组。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春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冯沙驼、曹晓琴任副组长。2003年12月,方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复。2004年,我馆启动了伏羲庙保护维修工程。工程实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1500万元,搬迁部队、学校、工厂,安置居民51户,划拨土地二万二千余平米,庙区面积扩至三万平米。增加的土地为伏羲庙发展提供了建设用地,促进了保护维修工程的开展。
该工程主要内容包括:修缮殿堂、朝房、亭楼、门廊之属一千八百余平方米;复建忠义祠、乐善院、见易亭、泮池、北门等建筑一千五百平方米;新建伏羲文化陈列馆、伏羲文化研究中心计七千八百余平方米。从2006年开始,我们采用生物天敌技术杀灭害虫,邀请我国古树保护权威专家指导伏羲庙古树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启动了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拆除文物保护范围内所有与文物环境不协调的房屋,恢复伏羲庙原有风貌。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和消防规范,改造更新电气线路,修建室外管沟,使室外线路入地,室内线路采用暗线穿管,减少火灾隐患。铺设庙区游览道路和地面5000平方米,种植各种名贵花木2000多株,新建星级厕所3处,彻底改造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安装消防、安防系统。
工程实施中,我们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以保护文物为出发点,着眼长远,科学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我馆还建立了监理制度、报验制度、施工现场管理制度、领导督察检查制度、文明施工安全防范制度,实施分项流程管理,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各负其责。
2016年12月,伏羲庙保护维修工程全面竣工。此次修缮是伏羲庙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历时最长、施工质量最好的一次保护维修,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单位鼎力支持,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一、二期修缮工程被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为优质工程,推荐参加全国文物保护优质工程评选。三期工程被评为北京市古建筑装饰优质工程。为此,天水市博物馆先后被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保护最高奖“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被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文物局表彰为“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
伏羲文化陈列馆的建成改善了我馆的藏品陈展环境,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的建成改进了我馆学术开展的硬体环境,古树保护工作使百年古树重焕生机,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古建筑的生存环境,基础设施的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伏羲庙的旅游形象。我馆希望通过此次修缮使百年古庙长久保存,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希望探索出一条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道路,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伏羲文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勠力传承伏羲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