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见草长林密更喜泉鸣流清 皇城:重现诗情画意的家园
金秋时节的肃南县皇城大草原,层林尽染,清凌凌的东大河川流不息。面对此景,干部和牧民深有感触地向记者介绍,综合治理使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的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焕发出生机的绿洲生态草原,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前景。
总面积3972平方公里的皇城大草原,主要由高山灌丛草场和草甸草场组成,平均海拔在2500米至4500米之间,是全省著名的天然草原之一。然而全球气温变暖、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加大和人为的垦荒种植、乱采滥挖、超载放牧等原因,造成了草原湿地面积缩减,地下水位下降,虫鼠灾害频繁发生,加快了草场退化、碱化、沙化的进程。皇城镇党委书记高生福对此记忆犹新,他向记者介绍,1999年4月间,草原腹地川流不息的东大河竟然断流了一个多月,沿岸喷涌的水泉干涸了,使裸露的荒漠草地、水土流失的沟壑、干枯稀疏的草场面积扩大了,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
面对天然草原退化、碱化、沙化的严峻现实,当地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实施恢复生态植被的实践行动。禁牧———对祁连山天然核心林区封山育林育草,严禁采伐,严禁放牧,使疏林区变成了密林区;围栏———动员牧民投资将冬春秋季草场实施了围栏封育,今年夏季草场承包到户后,牧民又主动投资掀起了围栏夏季草场的热潮,按照季节轮牧、休牧的生产方式,使不堪重负的大草原开始休养生息;退耕———山坡荒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暖棚舍饲畜牧业,当年生产的羔羊育肥3个月就出栏销售,延长了天然草场轮牧养息的周期;保护———在东大河沿岸植树造林,设定了保护区,既不准垦荒种田又严禁放牧,使绿色植被覆盖,保护了流域两岸;兴业———积极发展以工商服务、交通运输为主的非牧产业,使越来越多的牧民离开了逐草而栖的游牧生活,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增收致富,减轻了有限草场的沉重压力。
各族牧民投资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实践行动,是促进商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政策激励驱动的结果。
2000年枯草返绿的季节,以草定畜、有偿使用、建设有责的第二轮草原承包责任制启动后,牧民承包草原的期限又延长了30年,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了草原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牧民承包使用的责任,使草原的管理、建设、使用有机结合,特别是草原的等级划分、产草量的测算、适宜载畜量的确定,使牧民掌握了承包草原的家底。他们纷纷投资围栏草场、修建暖棚羊舍。取得的成效是牧草的生长密度提高了,暖棚饲养使适龄母羊产羔成活率、存栏羊只保膘越冬率、羔羊育肥出栏率和羊毛等级质量都提高了,为牧民带来了连年增收的实惠。今春夏季草场承包责任制刚刚启动,牧民又掀起了新一轮投资围栏草场的热潮。西城村裕固族牧民安建庆投资4万元建成了两座钢屋架玻璃暖棚羊舍,使饲养的改良羊增加到500多只。
尽管今年出售羊毛只收入了1.8万元,可购买围栏夏季草场的铁丝就花了1万多元。
干群齐心绘蓝图,生态绿洲春常在。干部群众比较一致的评价是实行综合治理,已有效遏制了皇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使夏秋草场的质量大面积得到恢复提高;东大河流域植被面积不断扩展,清凌凌的河水一年四季川流不息,过去已经干涸了的泉眼又开始涌水;稀疏的灌木草原越来越浓密了,从而增强了固沙功能,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记者踏着地毯般的绿茵草地,登上沧桑变迁的皇城故城遗址向四周遥望,满眼皆绿,锦绣多姿,就连颓城残垣的四周城墙也被绿草覆盖,城内则是叫不上名的花团和如茵的碧草,使人情不自禁地赞叹:生态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并举,使皇城大草原充满了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