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毅力
吴和平
父亲今年94岁。他是1929年出生的。他是一个勤劳能干、吃苦耐劳、视野开阔、创新坚持的人。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双眼皮肿胀,被医生确诊为患肾脏炎,只有忌吃食盐病才能好。从那时起,父亲就再也不吃食盐了,那个病也确实好了。八十多年来一直坚持至今。
父亲也不抽烟,不喝酒。这是他早年当警察养成的良好习惯,一辈子坚持。他的最初工作是原天水县公安局道北派出所的民警。在多年从警生涯中,他一直负责北道城区道北“张吕何寨”四村的治安片警和管理、收送在押人犯工作,苦辣甘甜,干得可谓风生水起。在文革中和其他多名民警一起被下放回农村劳动。
父亲最初的劳动是给阳湾村放羊。每天天一亮就要赶着60多只羊去很远的山坡沟黄牛窝或梨树顶、瓦窑坡去放。有诗云:“鸡叫三声就起床,手拿皮鞭去放羊。东山极顶西山梁,水草丰美羊儿壮。勤防疫来忙垫圈,羊羔出生起夜忙。剪羊毛又出肥多,集体产出要记牢。”
在放羊的间隙,父亲自学兽医知识,很快便成了遐迩闻名的村赤脚兽医,开始走村蹿户为村民的家禽牲畜看病。后来村上成立了卫生所,父亲便被选为村卫生所所长,带领5名给人看病的赤脚医生、1名药剂人员,开了一所80多平米的药房,成了真正的综合卫生所工作人员。那时,乡村医务人员都没有工资,看病护理取药一肩挑,所有农民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人、畜有病赤脚医生入户去诊治,打针吊瓶煎中药治好为止,每次出诊费药费只收一角钱。年终时村小队给每名村医记一定的工分,按工分分粮食维持生活,每年我们家5口人能分到150斤小麦。
在医务所工作之余,父亲也学会了拌醋。在村西中心开了60多平米的醋房,筑起两个象寿材大小的醋槽,买了10多口水缸和一个大沿锅,将麸皮和高粱与中药材熬成的“醋头”混合,托成方块状整齐摆进专门盖的小房中用泥封闭半年,做成大曲。然后盛半醋槽麸皮再次与“醋头”、大曲混合搅成面糊状,放在醋槽中发酵,隔一段时间再搅和、踩踏数十次形成醋醅。再在一口水缸下开一小眼别上竹筒,缸内置一把马莲,把醋醅往缸内倒6面升,用水淹满开始泡醋 。泡一晚上,第二天开始淋醋到小木盆中,然后倒入大锅,放一大包大香等中药调料包启火烧开,酸酸的香味遍弥漫整个村庄。这时,满村的妇女小孩便提着麸皮来换醋或8分钱一斤购买,村里到处飘荡着欢笑声。
1981年,包产到户的春风吹到了我们阳湾村。我们家分到了16.5亩地和150元的购牛款。从此,父亲便开始了种地、养牛、给牲畜看病、开私人药房和拌醋的多层忙碌性劳动。起初的地是从生产队大块地中按质量、远近、级差划分来的,地埂地边多浪费大,父亲便买了三把一尺多深的板镢,带领我和哥哥去地里往通里挖,满地通挖一遍,十多亩地被我们挖完了,大大的土块经太阳爆晒和风吹雨淋,打化酥软柔绵,磨平后把稀粪担进去卧好撒匀,把麦种籽撒上,赶着牛耕通磨平,数天后黄嫩的麦芽便穿土而出。那一年,我们的粮仓囤满了,装不下父亲又购得一个大型的竹编粮仓。我们也和全国的农民一起饱饱的吃上了面条。
对牛的饲养父亲是走了弯路的。别看他是兽医出身,可毛脸家伙就是不太好看。生产队本来可以给我家分一头牛的,父亲把它让给了家庭比较困难的乡亲。这下难住了他,一连看了两头牛,都因没看准确买来的牛生病不能耕地。最后我二爸家的牛下了牛娃才解决了我家没牛耕地的问题。
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是十分丰富的。从种小麦到种玉米、胡麻、土豆、核桃、荞麦、苹果、花椒、西瓜、蔬菜、药材、等等,父亲都获得了成功。大部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也是随着需要父亲亲自制作的,如风车、梭衣、车排、粪斗、木桶、梿枷、座便器、等等。
父亲喜爱读书,平时手不释卷。尽管只有读过“四书五经”的高小文化,但他对于知识的追求从不懈怠,每读都过目不忘,记忆力十分惊人。加上他走过百家门,综合分析能力很强,十分健谈,精力充沛,对人认知精到,经常与人交谈十数个小时不知疲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多年来,父亲一直是村里红白喜事的大总管,解决远亲近邻村上疑难问题父亲在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经他处理的大小事情都平安顺遂,在邻近沟道上下都德高望重。父亲也是以善良处事为人,尽管他也说,善恶未必有好报,但心安理得处事总会一生平安。
父亲也特别重视锻炼和养生。他平时注重吃素,苞谷面是他的最大喜好,心宽平和,与人为善,一直订阅《中国道教》杂志,每天练八段锦,94岁市一院体检各项指标正常,身体仍然没有问题。愿父亲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