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三 情系铁路
铁路和我的缘分真是道不尽。
相隔没有几年,进入了新世纪。谁又能想到我和铁路的情结又情不自禁的联结在一起,同时,又引出了一段值得追忆,难以忘却的相关铁路跨国情缘。
2004年12月的一天,临近年关。
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朝外一望,天上飘起的雪花,如柳絮落地,芦花飞舞,纷纷扬扬,泼洒大地。一会儿工夫,漫天遮地的雪花铺盖在屋顶、街面、树杈上,整个城市顿时银装素裹,净洁清透。
看着窗外满地晶莹,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的白雪,不由得沁人心脾,心情格外舒畅。我不禁心想,今天真是个好日子,老天送来了一个好兆头,来年,肯定是风调雨顺,丰收在望,国盛民乐。
门外传来敲门声,是通讯员送来信件。
我接过信件,发现来自日本。正面写着中国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民主西路34号,天水市人民政府冯沙驼副市长先生,落款是日本国246-0023,横滨市濑谷区阿久和,东1一52一18。我感到疑惑,是谁从日本给我寄来信件?拆开一看,原来是来自樱花之国日本天水会寄来的明信片和贺年卡。明信片是由日中贸易交流协会理事长、科学技术者理事桥村武司、天水会事务局长伊藤礼子寄出。明信片上写着:

(日本天水会会长桥村武司先生寄来的明信片)
春节好!身体健康 合家幸福 万事如意。
贺年卡上写着: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冯沙驼先生:您好!在新年来临之际,我们深切祈望世界和平,并同时祝愿中日两国的友好永远持续下去!衷心祝愿贵市蓬勃发展及先生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天水会桥村武司、伊藤礼子,2004年11月20日。
我拿着明信片和贺年卡,一遍遍的看着那热情洋溢的祝福,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一年前的一段经历出现在脑海里。
2003年4月上旬,国家旅游局和甘肃省旅游局组织甘肃省赴日本旅游推销团,赴日本几个主要城市推荐甘肃旅游资源,我以该团副团长身份参加了这次活动。
行前,在做准备工作时,市外事办的同志提出,利用这次到日本进行旅游推销的机会,不妨见见日本天水会的有关成员,进一步加深日本天水会与天水之间的联系,通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对天水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
早就听说在日本有一个和天水关联的天水会,以前虽然有所风闻,但具体情况不甚了解,通过外事办同志的简要介绍,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大致了解到日本天水会的来龙去脉。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不久,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日本士兵被遣返回国,也有约三万多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留了下来,其中二千多人是铁路技术人员。1950年9月,留在东北大连的以铁路技术人员为主的日本工程技术人员共300多人连同家属约800多人,接到指令,全部离开大连调往西北,从事建设从天水到兰州的铁路技术工作和天水到成都铁路的前期工作,以补充当时铁路建设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
当时,天兰(天水一兰州)铁路西线工程从1947年开工,到新中国成立时只完成全工程的七分之一左右,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是影响当时工程建设的一大障碍。日本技术人员到达天水以后,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简称西干局)直接领导下,分配到担负当时急缺的电力通讯、铁路信号、内燃电器、线路养护、桥梁设计、施工现场监理、土木机械设备维修等技术工作岗位工作。在天水西站内一个大院落,专门给他们设置了办公地点。
开始时,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各方面条件十分简陋。许多工段没有地方办公、就借用农舍或现场就地解决。日本技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紧张开展工作。天兰线的信号安装施工,缺资料、无图纸、日本技工以在东北用过的资料作为参考,制作信号图纸,保证了工程顺利开展。为了摸清天宝线路情况,步行到沿线一些地方收集相关资料。工作中,各种备用材料和必要的工具更是严重匮乏,有时甚至一根铁钉、铁丝、板手都很难找到,在困难条件下,日本技工以:“没有法子的活没有,都有办法。”口号为动力,白手起家,和中国员工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完成了兰州以西30多个车站的铁路信号、电器设计、沿线大型桥梁设计及参与施工、设备维修等重点工程,保证了天兰线(天水一兰州)铁路胜利通车。在兰州举行的天兰铁路通车典礼那一天。参与铁路建设的日本技工和中国员工一起参加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备受鼓舞和感动。

(日本技工和中国工人一块工作的场面)
在天水工作期间,日本技工耐心细致地向中国工人传授技术,手把手地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上比较过硬的中国技术工人。同时又参与完成了成渝铁路中重庆―成都、重庆―内江约330公里的33个车站的信号安装工作。日本技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超的技术本领,为铁路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受到了西干局的赞扬。曾经有两位日本技工获得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出席了1952年由西干局召开的劳模表彰大会。
解放初期的天水,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很差,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初到天水的日本技工和眷属,先期安排住在社棠镇集体住宅区,以后在当时北道埠道北,专门给日本技工及眷属建起一片住宅区。住宅区完全按照日本人的居住习惯建成。另外在天水市内的东关、西关和石马坪选择条件较好的民宅供日本技工和眷属居住。当地老百姓把他们和侵华日军区别看待,没有因为是日本人而被岐视或嫌弃。西干局相关部门除在工作上放手让他们施展技术外,为了照顾日本技工及眷属,尽可能地给他们生活给予最大照顾,当地政府想方设法给他们供应大米、肉食等副食品,保证他们的生活所需。时间不长,驻地老百姓和日本眷属就融为一片,在生活中尽力帮助他们,日本家属中的医护人员也主动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尤其在当时接生条件很差情况下,既当助产士又充当护士,经常给当地孕妇接生,当地村民无以回报,经常用自产的土特产品回馈他们。日本技工和眷属的孩子们,全部入读于天水铁路中学和天水铁二小学(民国时称伏轮小学,现秦州区伏羲中学)和中国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当年在天水铁中和铁二小学就读的日本学生归国前留影)
1953年3月,日本技工携眷属可以归国的消息传开后,日本技工很快都做了认真的安排和移交前的准备工作。有的着手编制了电力、线路等技术保护规定,维修要点,重要部分制成图纸,最后一次对沿线车站的相关技术设备进行了巡视,把各自的工作、管理等技术一一向中国技工进行交接。临行前,沿线铁路部门为他们举行了送别会。在西干局电气科的送别会上,来自北京、上海、东北的中国同事家属,每家做出一个拿手菜,和即将离开的日本技工和家属会餐,给他们送行。临行前,附近许多老百姓闻讯赶来送上糖和花生,大家依依不舍,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天水人民的热情、憨厚、淳朴、包容,尤其在生活方面给予他们的照顾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战后的日本,经济一片萧条,生活物资极度紧缺。从天水回国后的日本人,生活处于异常艰难之中,十分怀念在天水期间受到的热情对待,生活上得到的精心照顾。这些日本技工和眷属,在国内虽然居住分散,但经常聚在一起追忆叙旧,在中国,尤其在天水工作和生活期间的经历,和天水人民结下的友谊,使他们难以忘却,心中念念不忘。为了彼此建立长期联谊,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1954年5月20日,他们在日本成立了天水会,会员均为曾经在天水工作、学习、生活过的日本技工及眷属、以及在天水读书上过学的子女,天水会首任会长是南部正值先生。这就是日本天水会的来由。

(坐落在天水湖畔藉河风景线的中日友好樱花园)
日本天水会成立以后,天水会成员经常相互联系,每年聚集一起,追忆往事。上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建交以后,他们以日本天水会名义多次到中国访问。第五次组团到天水访问期间,倡议在天水建立中日友好樱花园,并捐助人民币10万元。后天水市人民政府出资20万元在藉河边共同建立以中日友好樱花园为主题的公园,于1999年9月天水中日友好樱花园正式落成。
樱花圆中种植了以樱花为主的各种树木,建起凉亭、小品,园中矗立起中日两国文字的纪念石碑,石碑上篆刻有以中国天水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名义撰写的碑文,记录在天水工作、生活、学习过的日本工程技术人员及眷属对天水的深切怀念和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结下的深情厚谊。
《修建樱花源记》全文如下:“一九五零年秋季,陇海铁路天兰段修建在即,日本籍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偕眷属800余人奉调自东北,汇集天水,投入修建中。中日员工精诚团结,竭心施工,錾山鑿隧架桥,铺轨排险克难,艰苦卓绝建成天兰铁路,全程三百五十四公里,为中国西部交通奉以卓越贡献。此间其眷属客居天水市区,子女寄读于铁路子弟学校,与天水市民友好相待、和睦相处。越两年,天兰铁路竣工通车。一九五三年春,日藉员工及眷属在难分难舍中依依惜别,回归本土。然天水景色之秀丽、物产之丰富、民风之淳朴、情义之深重使其深难忘怀,视天水为第二故乡。遂于一九五四年五月二十日,共议成立日本天水会。每年集会,追忆往事,畅话昔程。近年来,日本天水会五访天水,双方友谊更为加深。为寄托异国两地互尊互思之情,中日人民世代友好之愿,日本天水会捐资10万元,倡议于天水建立樱花园,以传难忘经历、友好情谊于后代。天水市政府高度赞赏此举,全力支持以出资20万元,定址藉河之滨,于一九九九年九月建成此园,以象征中日人民永结友好情谊,如樱花芬芳,温馨永存。是为记。”
日本天水会,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和纽带。以后随着第一代技工年迈和一些人陆续离世,会员中技工二代、三代不断补充入会,他们和前辈一样对天水怀有深深的眷恋。
1987年9月的一天,在原天水县道北二马路附近,一位西装革履,衣着整洁,年龄40多岁的男子不断在路上徘徊。突然,他对着原天水铁路子弟学校校门口跪下,泪流满面,口中不停地念叨:敬爱的老师,你在哪里?周边人越聚越多,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被众人拉起身,看着那么多疑惑的眼神,他操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对周边围观的群众解释说:我是日本人,叫渡边,从小在东北长大。50年代初,我随父母从东北到天水,父亲分配在天兰铁路工作,母亲作为眷属在家,我和其他日本学生一起在北道埠天水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上学读书。学校里当时日本学生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在学校期间,老师、同学对我们这些日本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特别照顾,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我的中国老师对我特别关照。三年后,我要随父母回日本,临行前,我和老师相抱而涕,久久不忍分离,和同学们挥泪告别。回到日本后,在天水学校读书的那段经历,我永生难忘。多年来一直有个愿望,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再回到过去学校看看,见见敬爱的老师。这次我随天水会访华团到中国访问,到天水后,先到当年的学校来,寻找我敬爱的老师,谁知学校多年前己搬迁到新疆乌鲁木齐市,找不到当年的母校,见不到敬爱的老师,自己不由自主的到昔日校门口,用下跪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深深情感。听到渡边发自肺腑、充满感情的话,周边的群众深受感动。以后,听说渡边先生还是去了乌鲁木齐,找到了母校,见到了当年的老师,了却了他的心愿。这段感人的故事,令人感叹不已。
我曾经读到在《日本生活》杂志中一篇日本记者采写 “我要去天水赏樱花” 的文章。文中内容简单,文字朴实。
文中这样写到:
在我1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第一次碰到如此让我意外的震撼的事。
我去东京某饭店采访一个团体的聚会,幸运地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团体—日本天水会。他们多是“旧滿洲”的日本铁道技术人员,战后受共产党之邀留在了中国。1950年,他们奔赴大西北,近三年的时间里,为天兰铁路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青春回忆—中国甘肃省的天水市。身边的两位老人自豪的告诉我,在天水修铁路时,他们一个负责设计,一个负责工程验收,那是铁路建设中的两个关键环节。他们兴奋地说;1999年,我们在天水建了一个樱花园,明年我们将去天水赏樱花。那座与丝绸之路毗邻的小城,这群日本老人魂牵梦萦的黄土地。51年来,他们每年都要欢聚一堂,把天水那些别人也许看来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事摆出来嚼了又嚼,品了又品。老人们说起天水来,好像是说自己的老家。日本会里成员们一致认为,天水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聚会中,有一叫永未的老人,带着自己的女儿,父女俩一块从福冈赶来东京参加聚会。女儿说自己是在天水出生的,三岁便回国了,等于记忆中没有任何天水的记忆印记,但父亲对天水的热爱让她深有感怀,她想明年春天和父亲一起重返出生地看着。
文章最后写道:“我要去天水赏樱花”。这孩子般的呓语还在我耳边。我想,明年春天,天水的樱花一定会开得很好,因为从现在开始,有太多的祈愿与期盼从东嬴飞向了中国黄土地上的樱花园。
在日本,天水会的活动一直很频繁。2014年9月,天水会在东京隆重举行了天水会结成60周年庆祝会,会长桥村武司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参赞应邀出席并发表讲话,共叙中日两国人民的情谊,祝福中日两国和人民永远友好下去。日本天水会成为日本和中国,尤其和天水市友好往来中的一段佳话。
2013年4月的日本东京,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暖风拂面,春意淡淡。街头随处可见随风游曳的樱花树,那白色,粉色、红色的樱花争相盛开,轻舞绽放,激情四溢,好似在迎接我们的到来。街头到处可见似曾相识的汉字广告,大红灯笼,处处可见的仿中国汉唐建筑,使我们感受到和中国有2000多年交往史的日本,两国间一衣带水的相邻相近。

(日本街头处处可见的樱花)
4月8日,在日本东京我们下榻的酒店,我们和日本天水会几位主要成员亲切相见。他们虽早已年迈,但精神矍铄,见到我们显得格外激动。交谈中,他们深情的回顾起上世纪50年代在天水工作和生活中度过的难忘经历,几次组团到中国各地、赴天水访问期间感受到的巨大变化,感触颇深,并一再对中国政府和铁路部门对他们的信任,尤其是天水人民对他们的多方照顾深深怀念,深表感谢,表示要将这种感情传递给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让他们永远不忘天水人民对他们的深情厚谊。交谈中,他们十分关心天水经济发展的状况,天水中日友好樱花园的情况。我给他们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天水市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他们,天水市人民政府已经决定,城区藉河段将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对象征中日友好和日本、天水友谊的中日友好樱花园做出新规划,在改建后的藉河风情线上,原樱花园的规模将比过去更大,规格将比过去更高,环境将比过去更好,请日本天水会的所有成员放心,也欢迎日本天水会成员再一次访华时光临此园。会见中,我将行前特意准备的礼品天水丝毯和雕漆产品赠送给日本天水会作为留念。

(在日本大阪和天水会成员合影留念及座谈照片)
短暂的会见结束了,天水会的成员依依不舍和我们告别。在宾馆门口,我和他们一一告别,我发现有几位雪鬓霜鬟的老人眼中噙着泪水,尽力不让它流出来,他们以日本的礼仪方式向我一再鞠躬致意告别,我双手合十向他们表示敬意。目送着他们的汽车在流光溢彩、川流不息人群的东京街头渐渐远去,我不禁感叹,友谊没有国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任何力量也割不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人心所向,历史大势,谁也阻挡不了。
悠悠往事,情深意长。以后连续几年,每逢中国春节到来之前,我都会收到日本天水会寄来的明信片和贺年卡。还收到过日本天水会专门寄来的《天水会会报》,详细记载了当年日本天水会组织的联谊活动情况和天水会每个家庭的详细情况。日本人民向往世界和平和中日世世代代永远友好下去的渴望之情,天水会对天水人民的感恩之情,给我留下的印象难挥去。

(日本天水会成员访问天水市参观铁路纪念馆)
2019年4月19日,在天水生活、学习过,对天水有深厚感情的日本技工二代,现任日本天水会会长桥村武司先生率领的第10次友好访华团来到天水访问。他们看到天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深深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访问团先后来到中日友好樱花园,伏羲庙、天水市大革命历史纪念馆铁路分馆等地参观访问。在铁路分馆,在自己和父辈们昔日在天水工作、生活、学习期间留下的珍贵记录,当年照片和部分实物面前,感慨万分,久久不愿离去。在风景秀美的藉河风情线,天水湖畔的中日友好樱花园,亲眼看到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环境优美的樱花园中,花香草绿,樱花树和其它树木,枝叶茂盛,茁壮成长,天水市人民政府所立的石碑上,用中日两国文字记载着天水和日本天水会深情厚谊的文字记录,十分感动,倍感欣慰,纷纷合影留念。在天水期间,凡接触到的群众对他们的热忱欢迎和接待,他们又重温到当年他们的父辈在天水工作、生活、学习期间受到的那种淳朴、宽厚、热情的情景。

(日本天水会第十次访问天水时在中日友好樱花园合影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