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元土杯”美丽乡村全省散文大赛三等奖展播
被一穗麦子拉住
□朱珠
我们沿着一条路在细雨中不断前行。雨滴打在盛夏的绿色植物上,发出一种轻妙的声音,像是这些植物在轻轻吟唱,好像它们有满心的欢喜要抒发给好不易才遇见的这队男女。眼前铺开一大片金黄,像谁把刚才满山遍野的阳光打成金箔平铺在大地上让我们看。
我们所有的目光都被这平铺大地的金箔吸引住了,入定了似地望着。原来是一块块麦田里的麦子黄了。
这一大片黄被四周的绿包围着,很难说是这一大片金黄正在突围,还是这四周的绿要将这片金黄淹没,抑或相互间正在僵持着。
被一穗麦子拉住。每一株麦子都高兴得轻轻摇晃,根不动,麦穗头画着大的小的圆,似乐不可支,个个忍俊不禁,或有一口笑要喷出来的样子。看上去,麦子的株干是由一节连一节的麦秸秆延续而成,竹子似的,最终把沉甸甸的麦穗举到头顶,麦穗的顶端又齐唰唰伸出许多笔直的麦芒如同伸向天空的触须。每一条麦穗全由一粒粒麦子整齐有序地排列而成,像睁着的无数小眼睛,显得饱满,精神抖擞。微风扑过来,那大的小的圆就越画越大,东晃西摇,酒醉了似的。看去,一地的麦子在金波荡漾。
这样的情景我再也熟悉不过了。
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去阳山收麦子,我拉着我家的小毛驴,天麻麻亮就出发,经过一条小河、一座土地神庙,再沿着一条幽僻的小路盘旋而上。小路的一边是山坡,一边是一条沟,周围长满茂密的树木。夏日,树木疯长,小路完全被树叶遮挡,阴凉阴凉的,见不到一丝阳光,一个人走会很害怕的。这条路陡峭,湿滑,下坡路走起来很觉艰难。经过一段弯弯曲曲的小路后,就到了一个急转弯处,这儿有一颗大树,是人们走累乘凉的好地方,不过也不能长时间地歇脚,歇得时间长了人就显出几分懒惰,不爱继续行走了。记得路旁的山坡上各种野花开得正艳,一株株插在草丛中特别好看。微风拂过,花朵如微波荡漾,加上蛐蛐的附和声,让人如痴如醉,久久不想离开。再走过一段慢坡路,就到了我们家麦地。父亲打开码好的麦垛,10个一捆绑到一起,打好结,把剩余的绳子对等平铺,提同样10个麦捆绑在一起,准备架到牲口的鞍子上。这时,需要把牲口拉到捆好的驮子近旁。人多的人家,两人抬驮,一人拉牲口从驮下走过,恰到驮下时站住,麦驮正好落在鞍子上。我们家人少,父亲要顶几个人的角色,他先用一只脚踏住缰绳,让牲口不要乱动,再两手抬起一边的麦驮,脸就完全贴在麦穗上了,麦穗上的麦芒扎在脸上很是难受,却只能忍受着。而这边的我因力气小,又怕麦芒扎刺,就总也抬不起来,几次都因我的原因无法让麦驮架到牲口的鞍子上。最后一次,竟然把驮子弄翻倒了。无赖之下,父亲只好让我拉住牲口不要动,他一头钻进麦驮下,用尽全身力气将麦驮顶起来再放到鞍子上。当麦驮安全地落在鞍子上时,父亲已大汗淋漓,脸上也因刚才的用力胀得通红,鬓发处粘着麦芒,绳子在那里的勒痕久久不肯散去。我的心里便不由升起一股巨大的愧疚,都是我的不争气才让父亲付出这么大的牺牲,如果我是一名男子也许父亲就不会这样受累了。回家的路上,我一路牵着缰绳在前面走,父亲跟在后面。到下坡路时,我不得不小跑起来,因为驮着麦驮的牲口总是在下坡时走得快。行到路面最窄的地方,麦驮就会跟山坡贴得很近,发出窸窸窣窣的摩擦声,这使我害怕极了,因为上一次就发生过一次驴、麦驮、人一起掉入沟底的事。幸好驴没有受伤,它挣脱掉麦驮后独自跑了回家,在家做饭的母亲闻讯赶来,同几个路人费了好大劲才把麦子运回家。所以,每当走到这儿,我非常害怕重蹈覆辙,就显得小心翼翼的。这时,忽然雷声响起,大滴大滴的雨点砸了下来,不一会儿,山沟里就翻滚着洪水,陡峭的山路一时变得摸了油似的滑得站不住脚,紧跟其后的父亲迅速趟过洪水,将山坡上的干土挖了些下来,铺在湿滑的泥泞路上,驴的蹄子才不打滑了。
麦子上场,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接着,一家人还要把一捆捆麦子再垛起来,等天晴有空时再摊到打麦场上碾场。碾场又是一件极为辛苦的活儿。烈火似的太阳地里,父亲驾着一对马拉碌碡在麦场跑着一圈又一圈,等麦穗上的麦粒全落下来,麦秸秆也碾烂了适合牲口吃时才起场。起场就是把麦粒上面的麦草用木杈全挑到一边,再将麦粒用一把叫推拔的工具推到一起,接着就是扬场。扬场就是用木锨一锨锨将含着麦衣的麦粒扬向半空,风力的作用,轻的麦衣会落得远一些,重些的麦粒会落近一些,使麦衣和麦粒分离。扬场时,从空中徐徐落下的麦衣会落进人的脖颈里,汗水一湿,特别难受,可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最理想的就是等干完活,洗一个澡。然而,在当年的乡村,谁家能有这样的奢侈呢。碾完麦子,还要将麦子晒干才能装进麦篅,整个夏收才算结束。所以古人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那时的我就深切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
这样的夏收情景如在昨天,然而同样是收割小麦,今天的夏收就大不相同了,麦子黄了,忽然间不知从哪儿来的收割机便在庄头村尾停得到处都是,只等着主人来叫。收割机从麦地走过,麦子倒了,一粒粒脱得干干净净的粮食也装进了口袋,农人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受苦受累了。回想起来,仿佛只眨了一下眼,世界就发生了巨变,生活就发生了巨变,真可谓日子越过越红火,吃的穿的连做梦都没梦见过。这样看来,我们每一个人似乎没有理由贬损今天,然而,还是有人会吹毛求疵,怨天怨地,寻找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假若让每一个人的生活又回到过去呢?想必谁也不会同意的。望着眼前的麦田,我忽然又问自己,为什么一看到麦子,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往,想起虽说是喜悦却也艰辛的夏收情景呢?我不由又回答自己,这是因为岁月、历史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留下的勒痕太深刻了的缘故吧。
那天,我被一穗穗麦子拉住,沉浸于茫茫的金黄里。
作者简介:朱珠,女,汉族,甘肃礼县人。有作品在《陇南日报》《陇南文学》《天水日报》等报刊及微信平台发表,《走进花坪》选入国学平台,有作品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