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启允(生卒年不详),字绍元,明代秦安人。蔡启允小的时候,为躲避战乱跟随家人逃往深山,不幸在逃难路上他们被乱贼劫获。贼人要杀害他的父母,启允站在旁边哭着拼死保护自己的双亲,乱贼为他的举动所感动,遂发了慈悲之心,将他们一家放了。蔡启允长到读书的年龄,就被家人送进了学校。他严以律己,尤致力于钻研儒家经典。
“甲申之变”后,他听说明思宗朱由检以身殉国,他恨自己不能为国分忧,还要听命于他人,于是心灰意冷,便闭门谢客,整天与他的弟兄们相互勉励,专心学习钻研圣贤之学,他讲求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在各方面有所长进,而对当时流行的只把儒学当作考取功名工具的现象则非常地蔑视。当时,关西有个叫李云昌(字中孚)的人很精通宋儒“绝学”,蔡启允因他的弟弟启贤做盩厔校官,便有机会恭敬地向中孚先生求教。李中孚感慨道:“我怎么敢给溪岩做老师呢!”他们亲相往来,谈论的话很多很多,但都是纯粹的儒家学者之语。
蔡启允虽然不常出门,但远近的人都倾慕、敬仰他,拜访者常常很多。他亲自制定了弱冠、婚娶、丧葬、祭祀的礼仪,秦陇之人到现在都视为最经典的规则。蔡启允很孝顺,每次他的父亲出门游乐他都会和父亲的孙辈一道亲自端着食物和水侍奉,路旁看到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的。一次蔡启允梦见自己登上了西山夷齐庙,有仙人指示这就是他埋身的地方。于是,他更以从前没有在“甲申之变”中死于国难而悔恨。此后,他更加刻苦,以至病魔缠身,牙齿尽落也没有放弃对儒学的研究。
父亲去世后,蔡启允穿着孝服抱着父亲遗体哭死过去。他留下遗言,自己死后,要将尸体暴露在荒郊野外停放3天,然后再将他埋葬西山,以实现他梦中的约定。他死后,李中孚先生在墓志铭中写到:“赋性忠孝,立心圣贤,俯不怍人,仰不愧天。”
蔡廷栋,是蔡启允的父亲,明末的时候因义烈而闻名远近。蔡廷栋家无余财,崇祯二年秦安发生饥荒,蔡即拿出自家所有的粮食100余石赈济灾民。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