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仲舒(944~1010年),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淳化四年(993年),任秦州知州。当时,秦州地区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吐蕃部族有大马、小马、朵藏、枭波等部,自唐朝末年以来,这些部族主要居住在渭河之南。在大小洛门(今武山洛门镇)附近,山林密集,多产良木,但这些林区都被这些吐蕃部族所占据。当时,每年秦州都调派兵卒为朝廷采办木材,但在途中多被这些部族抢夺、甚至是杀掠。温仲舒到任之后,为了平复民患,他一面有针对地调整军队部署,以军事力量压制这些很众;另一方面对其首领恩威并重,使这些部族纷纷献地内附。为了从根本改变面貌,温仲舒将他们迁徒到渭河以北,并建立堡砦来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秦州民众深得其便,为感念温仲舒的恩惠,在家中画其像共加以供奉。
但是这种做法却在朝廷中引起争论,有人认为温仲舒是在惹是生非,宋太宗也认为不妥,他对近臣讲:“仲舒尝总机密之职,在吾左右,当以绥怀为务。古者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便将温仲舒调离秦州,改任他职。
后来,内侍蓝继宗出使秦州后回朝,对太宗汇报了温仲舒将吐蕃部众内迁后朝廷获得的利益。太宗遂召回温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相当于认同了他在秦州的做法。此后的事实充分证明,大小洛门归属宋朝后,朝廷每年都可以从这里获得大量木材资源,开封等地的宫殿建设木材大部分也是来自于这一地区。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官至户部尚书的温仲舒兼任昭文馆大学士,就是这一年,温仲舒病故,时年67岁,赠左仆射,谥恭肃。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