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685~762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
李隆基是唐女皇武则天的孙子,睿宗李旦的第3子,母为昭成皇后窦氏。李隆基体态英俊魁梧,性格英武果断,善于骑射,学识广博,多才多艺,尤其对音乐、历象和书法造诣很深。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他3岁就被封为楚王。长寿二年(694年)改封为临淄郡王。
唐中宗即位,李隆基于神龙元年(705年)升为卫尉少卿,后兼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此时,中宗刚即位,昏庸无能,朝廷政权被韦皇后把持。韦皇后昏暴,谋害旧臣,大卖官爵,使朝廷政治一片混乱。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杀死中宗亲临朝政。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韦皇后,肃清朝廷中宗、韦氏集团的势力,拥其父睿宗二次即位。睿宗即位后,立他为皇太子,并让他干预朝政大事。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帝位给太子李隆基。次年改元为“开元”。
开元元年(713年)到二十四年间(736年),李隆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知人善任,积极纳谏,所用宰相,先后有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都各有所长,直言敢谏,补救缺失。宰相韩休发现李隆基有过失,就立即上书指陈。他说:“韩休常力争,但我放心,能睡得安稳”。
开元初年,黄河南北发生蝗灾,赤地千里,尸横遍野,物价飞涨,政局动荡,他积极采纳宰相姚崇的建议,破除许多迷信的说法,发动群众捕杀蝗虫,公开奖励治蝗有功者,有效遏制了蝗灾蔓延。在农业生产上,他鼓励人民重视农桑,积极发展生产;在政治制度上,他改革武则天以来的弊政,“黜酷吏,罢汰冗官”;他还厉行节约,躬行节俭。于是,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科学和文化事业繁荣,国家强盛,天下闻名,形成开唐以来的太平盛世,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开元之治”。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后,李隆基在位多年,逐渐产生骄奢享乐思想,懒得亲自处理朝政,将国事托于奸相李林甫。李林甫排挤陷害有才能的佐臣,又献杨玉环进宫,使他终日沉迷于美色之中。李林甫死后,他又任用杨国忠为宰相,更是骄奢淫逸,大量浪费国家资财。奸相专权,官吏贪渎,致使政治腐败,经济凋敝。
由于横征暴敛,加重租赋,搜刮民财,使得民怨沸腾。此时,京师和中原地区军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形成政权失控的局面。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以清诛杨国忠为名,攻占洛阳和长安。李隆基仓惶出逃,往蜀郡避难,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士兵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逼迫李隆基赐死杨贵妃。
李隆基逃到蜀郡后,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称帝。李亨重新集聚力量,平息叛乱,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李隆基自蜀郡返回长安,过着愁苦忧伤郁闷的生活。上元三年(762年),卒于神龙殿,享年78岁,庙号“玄宗”。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