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99~649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李渊次子。他自幼喜读兵书,精于骑射。隋大业十三年(617年),18岁的李世民建议父亲起兵反隋。李渊起兵后,李世民率军攻取西河(今山西汾阳),得封敦煌郡公。后又屡败隋军,攻入长安。次年,父亲李渊称帝,他被任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封秦王。
为了统一全国,他亲自率领人马击破割据陇西的薛仁杲,俘获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击降王世充,大破刘黑闼。李世民用兵灵活多变,审时度势,或避实击虚,或诱敌深入,或迂回作战,多次以少胜多,挫败强敌。他支持父亲用六年时间,镇压了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李世民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朝臣和将士中的威信很高。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经过预谋策划,时任中书令的李世民在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门)发动宫廷政变,杀了其兄太子建成和其弟齐王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李渊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不到两月,即自称太上皇,传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即从此开始。
从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这20几年间,李世民励精图治,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倡科举,兴学校,颁《唐律》,厘定官制;寓兵于农,以农为本,关心民众疾苦,使得唐王朝很快走出了战争后百废待兴的阶段。与此同时,李世民派柴绍平夏州,命李靖灭突厥、破吐谷浑,遣侯君集击高昌、败吐蕃、降薛延陀、取龟兹,他还亲征高丽。很快,唐王朝的统治便东至于海,西达焉耆,南抵今越南,北入大漠,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
在武力征取的同时,他运用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联系。他还开国门,通过南北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和日本,中国和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崩,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