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564~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新唐书》载:李渊为“陇西成纪人,西凉王七世孙”。其祖父是李虎,李虎生子炳,袭封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炳在隋文帝时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炳生渊,即唐高祖李渊,其7岁就袭爵唐国公。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李渊先任千牛(隋代时设左右千牛卫,为禁卫之一),后又任谯(今安徽亳县)、陇(今陕西陇县)二州刺史。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任歧(今陕西凤翔)州刺史。大业十一年(615年),拜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平定了龙门、绛州的叛乱,击退了突厥族的侵扰。大业十三年(617年),拜太原留守。
隋朝末年,隋炀帝筑长城,辟驰道,大修行宫别馆,还挥霍浪费,到处巡游,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在朝纲腐败,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的形势下,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反隋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许多地方势力也纷纷拥兵自立。大业十三年(617年),农民起义进人高潮,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已控制了大片地区。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敏锐地预见到隋朝必然要灭亡,就暗地里结交天下英雄好汉,广纳豪杰谋士,为推翻隋王朝建立新政权而做准备。李世民在与晋阳令刘文静秘谋好举兵造反的计划之后,通过裴寂,将此事告诉了李渊。李渊始而大惊,继而反对,后来不仅答应,而且还积极组织了推翻隋王朝的斗争。他在命令李世民他们招募兵马的同时,又秘密召回了远在河东的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号称“义兵”,乘机在太原树起了反隋大旗。他一方面传檄诸郡,并派人向东突厥族纳贡讲和;另一方面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大败隋军于霍邑(今山西霍县)。李渊在杀了隋军名将宋老生,又先后占领了临汾、绛郡等地之后,隋朝都城长安已成为一座孤城。李渊率军乘胜渡过黄河,目标直指长安。一路上李渊开仓库以赈穷乏,于是远近响应,所经之城,无不降服,队伍迅速发展到了20万人,很快就攻入了长安。
为了缓和当时形势,李渊攻下长安后先立隋朝代王侑为皇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己则任了大丞相,并晋封唐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被部下绞死于江都,五月侑禅帝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改元武德,成为唐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当时,割据州郡反抗隋朝暴政的首领数以百计,其最强悍者为割据陇右的薛举和割据其它地方的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刘黑闼等。李渊派遣李世民西征薛仁杲,平定陇右;东伐刘武周,驱之北逃;南讨王世充和窦建德,败其于虎牢;随后又打败刘黑闼,统一了全国。
武德九年,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不到两月,即自称太上皇,让位于次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崩,谥“太武”,葬于献陵(在陕西三原县东18里),庙号高祖。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