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皋(生卒年不详),字士繇,唐代秦安人。权皋是前秦安丘公权翼的十二世孙。他的父亲权倕,是平凉公权文诞的曾孙,官至羽林军录事参军,赠授礼部郎中。
权皋在天宝年间考中进士,后任临清县尉。安禄山因权皋有美名,就上书朝廷要他任蓟州尉,在自己帐下做参谋官。权皋估计安禄山将后会反叛朝廷,但又因其生性多疑,手段残忍,知道不能直面谏止;想离开,又担心祸及亲人。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派权皋到长安献俘,返回时他就顺道去了时任福昌县尉的仲谟的家。仲谟的妻子就是权皋的妹妹。在妹夫家里,权皋就把自己想离开安禄山的想法告诉妹妹,并偷偷和妹妹商量,以权皋病重为由唤回了仲谟。仲谟回来,权皋假装病得很重,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他直直地盯了一会仲谟就闭上了眼睛。仲谟见权皋“死”了很悲伤,他亲自将妻哥收敛进了棺材。后来,权皋找机会溜出棺材跑掉了,可这一切除了权皋妹妹其他人都不知道。官吏把权皋“死亡”的消息通知他的母亲,皋母听到儿子死了就撕心裂肺地恸哭,其悲痛的哭声让每一个听到的路人都感到难过。由此,安禄山也不怀疑权皋死亡的消息有假,就送回了他的母亲。权皋从妹家逃跑后一直在淇门潜藏并等候母亲,得母亲一到淇门,他就侍奉着日夜向南逃跑。逃到临淮后权皋就和母亲住了下来,并在这里谋了个驿站仆役的差使。由此,权皋便有条件从过往的北方路人那里打听安禄山的消息。后来他打听到在自己刚逃过长江的时候,安禄山就已经反了。
权皋的故事传遍全国,权贵们都争着让他做自己的幕僚。高适向皇帝上书荐举权皋做了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不久永王发兵作乱,逼迫士大夫追随他,权皋隐姓埋名才得以摆脱。唐玄宗在西蜀听说权皋的事迹,要任权皋做监察御史,适逢皋母去世,权皋自己又得风痹病寄居洪州,加上当时南北阻塞,因而唐玄宗的任命书一年多时间也没传到。有一宦官经过洪州时向地方官要这要那,无索取度,南昌县令王遘想查究他,找权皋商量。权皋听了县令的话,半天也没说一句话。王遘哭着说:“您这样一言不发,让我现在用什么办法治这位皇帝使者的罪呢!”。说完后就掩面哭着走了。后来,王遘还是醒悟,并重谢了权皋。浙西节度使颜真卿上书朝廷要权皋做他的行军司马,可皇上这时不仅召见了权皋,而且还要任他做起居舍人。对皇帝的任命权皋坚辞不受,权皋说:“我在乱世中洁身自保,是为了成全我的名节。难道我是想谋这个差事来扬名吗?”李季卿时任江淮黜陟使,他列举出权皋的高尚品行,向朝廷推荐,皇帝诏权皋任著作郎一职,但他还是未去就任。
“安史之乱”后,很多人才渡江避乱,象李华、柳识、韩洄、王定都久仰权皋的气节,和权皋相交好。韩洄、王定经常说权皋的才能可以做宰相、师保,李华也认为能分清天下善恶的人,只有权皋。权皋后来迁徙到了阆州丹徒这个地方,年仅46岁就去世了,韩洄等好友都穿着丧服哭送了他。后皇帝下诏赠他“秘书少监”。元和年间,又赠谥号“贞孝”。
权璩,字大圭。唐宪宗元和初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有很好的名声。宰相李宗闵是权德舆的门生,故举荐权璩做了中书舍人。当时李训凭借皇上的恩宠,从周易博士做到翰林侍讲。权璩与舍人高元裕、给事中郑肃和韩佽等人接连上疏,弹劾李训奸诈多变、阴险狡猾,一定会祸乱国祚,不适宜担任翰林侍讲,出入宫禁之中。但是皇上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李宗闵被罢去宰相后,权璩多次上书为期辩解,因此也被朝廷贬为阆州刺史。唐文宗同情权璩的母亲有病而无人侍奉,就把他改任到了郑州。“甘露事变”中,李训被杀,很多人都说权璩能分清祸福、明辨大体,传承他们的家风。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