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岌(生卒不详),十六国时秦州天水人(今甘肃天水秦州区)。精通数术,尤其明了天象,悉心于天文和历书的研究。
后秦姚兴在位(393~416年)时,为太史令,掌天文。历经多年研究后发现,过去历书中斗分(古代观测太阳运行角度的数据)都不太精确。且不说最早时殷历以1/4 为斗分,即使当时已经通用百余年的景初历(三国魏明帝景初年间制定)中455/1843的斗分,与太阳运行位置也差了4度。姜岌便在总结前人经验、考察其失误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纪甲子元历》。其历以605/2451为斗分,比前计算更加精确,从而可改变过去斗历三百年一改的作法,永久使用。其历“以月蚀检日宿度所在,为历术者宗焉”。
姜岌还著有《浑天论》,“以步日于黄道”,校正前人失误,甚为准确。姜岌又通过观测,提出了大气对天体视亮度的影响。他指出,太阳刚升起时,地面空气浊厚,可遮住太阳光气,所以不眩人眼目,看起来既大又红;到中午时,太阳运行在天顶,空气层薄,光度强,看起来色白耀眼,反觉得不如早晨大。是为早期的自然辨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