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名政,嬴姓,赵氏,又名赵正,自称祖龙,汉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这位秦国第三十四代国君是秦庄襄王之子。天水是秦嬴的祖籍和发祥地,其祖非子、庄公、襄公、文公等就一直生活在这里,所以天水也是秦始皇的祖籍。
公元前259年,赵正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赵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赵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赵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为了偷避秦始皇的耳目,他们就骗秦始皇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他们就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集团,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嫪毐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就暗中找了个机会将此事告诉了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备叛乱。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官布置好三千精兵,叛军败走既而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戒备,结果只有嫪毐一人落荒而逃,可没过多久也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并摔死了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了巴蜀。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
秦始皇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了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天下初定,39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黄,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于是就又取“五帝”之“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一为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二是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三是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四是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2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方,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秦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41郡。同时,秦始皇还在全国统一了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并北筑了长城,开发了东南。这些政策措施加快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巩固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秦始皇为控制人们的思想竟至于“焚书坑儒”,为肆意享乐竟至于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则又给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时年50岁。二世三年,秦的暴政就在楚汉战争的烈火飞烟中消失。这时,距秦始皇统一全国才15年。大秦极盛速衰的历史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与思索,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将先祖的事业推到了极致,同时也推到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