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襄公(?~前766年),嬴非子五代孙,史籍失其名,故以襄公为称,是秦国发展史上取得诸侯之位的奠定人,史称秦从他起“始国”。
秦的附庸地位自嬴非子创立,至非子卒,由其子继位,称秦侯(亦失其名)。十年而卒,由侯子公伯(仍失名)继位。公伯立三年卒,由子嬴仲(史称秦仲)继位。秦侯、公伯两代史事失载,但据其能晋爵位为侯、为伯,必于周有大功,从而得周王额外优礼,越级晋爵。秦仲继立时,已是周厉王姬胡在位末期。厉王无道,暴虐奢侈。秦仲三年(前842年),因厉王拒绝谏臣直言,滥杀陈其非者,激起诸侯反对。西戎趁周局势动荡,攻西犬丘,灭大骆之族,占其地,从而使秦仲在陇右失去了依托之地。次年,周王室都城爆发民众起义,攻王宫,周厉王出奔至彘(今山西霍县),由召公、周公二相共同执政,号曰“共和”。从此,无论周王室还是秦仲的封国,都实力大衰。秦仲原本可借周王室力量,收复被戎人占据的西犬丘,而今王室衰微,只好等待时机。
秦仲十八年(前827年)姬胡死,召、周二公辅太子姬静继立,是为周宣王。周宣王是一位立志复兴的君主,继位后整修内政,行周初之风,诸侯复尊周王室。二十一年(前824年),宣王以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秦仲统部族先在陇山西麓重新建邑。其址据《水经注》,在今张家川镇附近之“秦川”,即后川河上游南支河谷。秦仲率众与戎人部落争战,欲复陇右旧地西犬丘。时西戎各部联合拒秦,实力较强。至二十三年(前822年),秦仲不仅未能取得胜利,自己也被戎人所杀。
周宣王见戎人如是猖獗,决心继续征伐,遂遣秦仲的5个儿子,并助兵7千,组成联军攻戎。在遭受周秦联军的猛烈攻击后,戎人终于抵敌不住,先退至今藉河河谷,再越秦岭向南撤退。秦人收复了原有属地,包括原由大骆嫡子成所居之西犬丘,势力扩及陇右整个渭河中流河谷及支流区域以至西汉水上游。于是,周宣王封秦仲长子庄公为西垂大夫,设邑于西犬丘,即原大骆所居城邑,为周王室守卫西部边地。
秦庄公在位44年,使其部日渐强盛,戎人或依附,或迁徙,不敢与其争锋,成为秦国发展壮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前777年,庄公卒,长子世父立誓专力抗戎,以报戎人杀祖父秦仲之仇,让其位于弟襄公。襄公继立时,已是中年以后,具备成熟的治国经验。为了改善与周邻戎人的关系,即位当年即将妹妹嫁与丰王为妻。
次年,为了向东发展,在汧邑(今陕西陇县境内)设临时都邑,留兄世父守卫犬丘以防戎人。不料戎人即趁机进攻犬丘,世父抵拒失利,为戎人所俘。襄公即向戎人施以威势,晓以利害。戎人见襄公势强,未敢杀害世父,而且在一年多后放还。时周幽王姬宫涅在位。幽王昏庸,使用善谀好利小人为卿,又宠小妾褒姒,戏弄诸候,导致周王室与诸候间关系的疏远,不能合力对外。秦襄公得不到王室的支援,只好自己强国实军,待机进取。
秦襄公七年(前771年),周幽王为讨好褒姒,废掉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后,褒氏所生儿子伯服成为太子。此事激怒了申侯,申侯即申后父亲,亦即先前与大骆联姻的申侯的后裔,由于申侯既与周王室联姻,又与嬴秦联姻的缘故,在西部诸侯和西戎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不久,申侯即联合缯(zēng)侯以及西夷犬戎向幽王进攻,杀幽王于骊山下。面对戎人在周地的无节制抢掠,诸侯奋起救援。秦襄公更表现出积极姿态,亲自率兵与戎人作战,立功甚多。时申侯亦转而维护周王室,戎人得退。众诸侯共同拥立姬宜臼,称平王。次年(前770年)平王决定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时,秦襄公又率兵与晋文侯、郑武公等一起护送。
在周王室危亡之机,秦襄公抓住了决定嬴秦未来命运的机遇,在事变过程中为维护周王室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秦国争得了荣誉。平王东迁后,封秦为诸侯,并将岐以西地尽赐于秦,对襄公说:“戎人不讲道理,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若能逐去戎人,其地即为秦所有。”秦于是正式始国,位列诸侯,与各国平等地通使聘享之礼,不仅为秦争得了地位,而且取得了地域所有权,成了秦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自周幽王在位时,戎人在关中已向周属领地步步进逼,在攻灭幽王之乱中,戎人更是侵入周域腹心,大肆抢劫,致昔日繁荣的周王京畿之地迅速衰落,以致周平王不得不决定东迁。秦晋升为诸侯国后,肩负起东进关中,控制原周王室京畿以西的使命。周王室西部的安全,全系于秦国的护卫。面对岐、丰(今陕西岐山至长安一带)地区戎人猖獗的混乱状态,秦襄公决心用武力征服,他亲自率众连年与戎人在今宝鸡一带作战。时西戎各部主力转移到了富庶的关中,颇具实力。襄公与戎人的战争一时不能取胜,形成了持续多年的拉锯战,直至十二年(前766年)始进至岐山一带。但长年的戎马征战,使襄公耗尽了心力,同年即卒。
史籍载,襄公“葬西垂”。上世纪九十年代礼县永坪乡大堡子出土的秦早期大型墓葬,考古界断定为秦襄公墓。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