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再战 更显风采
藉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以后,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科学规划下,全体建设者们并没有停下步伐,在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精心设计完成以后,藉河二期、三期工程又拉开了建设大幕。
藉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位于秦州、麦积两区之间藉河河道,西起藉河生态综合治理一期续建工程末端的秦州区水家沟口,东至地处麦积区的藉河入渭河交汇处,治理段长度9.6公里,设计防洪标准均为100 年一遇。河道两侧以堤防为界,堤距为145米~05米间,工程总投资估算9.3亿元,计划于2020年6月完工。
二期工程河道整治项目由蓄水区、生态湿地区两大部分组成,河道规划按“3段湿地+2段蓄水”景观总布局设计。自上游开始分别为上游湿地景观区、上段蓄水区、中段湿地景观区、下段蓄水区、下游河口湿地景观区,蓄水区采用中隔墙将河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侧为分别宽93米~123米景观蓄水区,南侧为宽70米泄洪槽。共布设8座拦水坝,其中,蓄水区6座橡胶坝,浑水槽2座气盾坝(注3),形成蓄水总面积61万平方米,达915亩,一次蓄水量达到108万立方米。三段湿地总长度3.77公里,总面积为71.3万平方米,达1070亩。
按照藉河治理的长远规划和设计要求,藉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在不影响河道原有功能、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在河道南侧行洪槽利用水利工程疏浚整治的71.9万平方米河道两侧,播撒草籽,营造湿地(注4),形成特色鲜明的绿地景观。加上河道北侧建成的3.6公里蓄水区景观带,建成优美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整体提升天水市藉河城区段藉河风情线品位,呈现出天水“山、水、园、林”为一体的又一文化生态型园林景观带之风情。

(藉河风情线二期湿地公园)
二期工程中,景观工程总面积182.6万平方米,划分为生态湿地区、蓄水区景观带两部分,绿化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中湿地绿化面积为38.4万平方米,蓄水区绿化面积为14.7万平方米。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夏季有荫”的总体绿化理念,栽植的乔木主要有白皮松、雪松、油松、圆柏、桧柏、国槐、大叶女贞、金丝垂柳、黄栌、银杏、五角枫、红叶李、碧桃、旱柳等,灌木有紫丁香、紫藤、爬山虎、金叶女贞(球)、大叶黄杨(球)、红叶小檗(球)、石竹、铺地柏、紫叶矮樱、榆叶梅、腊梅、红瑞木、迎春、月季等,草本有二月兰、芦苇、灯心草、大花萱草、荷花、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黄菖蒲、鸢尾等总共约70余种植物。这些植物和一期景观工程相比,品种更多、档次更高、观赏性更强。
湿地景观区两处湿地面积共计约620亩,主要是1号湿地为工程起点至1号进口堆砂坝(注5)段,长0.6公里;2号湿地为4号橡胶坝后至2号进口堆砂坝段,长1.7公里;3号湿地处下游河口,长约3.8公里。湿地景观区以恢复河道自然功能为主,对河道进行适当平整、梳理、生态修复,基本维持河道原形态不变,形成景观和功能更加丰富的河流湿地景观区。考虑到现状河道部分滩地高程较高,加上河段末端易受渭河洪水顶托,对现状高程较高滩地人工修复形成滩地生态公园。根据地形条件,高处整理为微地形,以绿化为主,低处布设形态各异的人工湖,串珠式相连,溪水相接,融入观赏、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城市综合功能,面积约450亩,为市民提供一处亲水休闲场地。
蓄水景观带主要是沿蓄水区从西至东布置有35个景观节点,和绿化相结合,包含约1965 平方米的亲水平台、滨水步道,各级蓄水区内各设伸入水面、造型各异的架空观景平台,并将其中精心设计的景观墙、浮雕墙、地面浮雕、雕塑等,以线性漫步道贯通每个节点。两条步道总长约11.4公里,主要是一条宽7米、长6.3公里的健身步道,一条长5.1公里、宽1.8米的休闲漫步道,步道由900平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1.9万平方米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及2350平方米局部花岗岩铺装路面三部分组成。
二期工程项目自2018年3月正式开工,承担各标段建设施工任务的各工程队,分水利工程和景观工程两阶段正在加紧实施。到目前为止,水利工程的六个标段中,五个标段已基本完工。已经完成河道疏浚、右岸堤防基础加固、地下防渗墙、左岸箱涵护坡及亲水平台填筑、橡胶坝、副坝、充排水管道安装、中隔墙及绿化种植、3座泵房主体工程、3段湿地土方工程、地型堆筑、绿化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等分部分项工程。正在进行景观绿化、苗木种植、亲水平台线性步道路基及地梁 、园路路基、线性步道悬挑部分梁板、景观节点部分的结构主体、部分分项铺装等工程施工,计划2020年6月15日完工。通过对藉河城区段二期工程中9.6公里河道的科学治理,打造成蓄水景观与湿地景观相融合的特色景区,将建成集水利、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地方特色突出和具有历史文化鲜明特点的园林文化景区,填补藉河综合治理工程中风情线一期中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城市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在秦城区城市的藉河东段,又呈现给市民一道“水清、岸绿、景美、人爽”的藉河靓丽风情线。
藉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期工程是为进一步适应天水市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改善藉河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总体竞争力,保证藉河下游各段蓄水工程用水安全的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工程起点于秦州区天润桥上游500米处,终点至藉河风情线一期工程“天水湖”1号橡胶坝,以两岸堤防为界,长约5千米。三期工程主要利用河道天然形态,重点在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改建现有河堤以保证防洪达标及满足景观要求。按照总体设计构思,为一河、三区(湿地体验区、滨水休闲区、休闲运动区)、多节点,主要建设内容主要有河道疏浚、左右岸堤防加固改建、景观绿化工程等,其中在河道内布置潜坝(注6)7座、气盾坝4座。设计中的气盾坝坝高为1.5米和2米,形成的蓄水水面长3.13公里,水面宽35~110米,形成水面面积约316亩,蓄水水量17.1万立方米的景观带,形成和已完成的藉河风情线一期、二期工程相配套、相呼应,更各具特色的藉河风情线。三期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约3.1亿元,工期于2019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5月全部建成。

(藉河风情线)
截止2020年5月中旬,藉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已完成土方工程量约7.5万立方,完成左岸浆砌块石护坡380米,完成右岸护滩基础400米,二标完成右岸护滩填筑,正在进行右岸护滩基础的开挖和护坡浇筑,左岸亲水平台受供水管道施工影响尚未实施。水利工程计划于2020年12月15日全面完工。到那一天,藉河之水,将奔腾不止,滔滔向东,汇入渭河,一条河在秦州城区尽显风采,三十里藉河两岸将变得更靓丽,更壮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让我们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停地去精心打造这条母亲河,不断地去精心装扮这条城市血脉,让藉河用它那醇浓的乳汁,不停地浇灌着这座城市不断进步和繁荣,赐予这座伏羲后裔城市人民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将以全部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去建设好这座千年古城,使我们子孙后代的明天生活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心连心,携起手,奋发努力,去迎接明天更加美好生活的早日到来吧!
注1:河工模型试验 是水利工程科学试验中一项重要研究方法与专门技术应用成果。它应用河流动力学知识,根据水流和泥沙运动力学相似原理,模拟与原形相应的边界条件和动力学条件,研究河流在天然河流情况下或在有水工建筑物的情况下,水流结构河床演变过程和工程方案效果的一种方法,他具有迅速,准确,能节约大量人力的特点。在天然河流泥沙,河床的冲淤变化,河道整治等等方面,大量的采用河工模型试验进行研究,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注2:日本天水会 1950年秋,国家铁道部从东北调遣一批在华工作的日本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携家属共800余人,汇聚天水。参与正在紧张施工的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天宝线、天兰线铁路工程的施工。在此期间,中国和日本工程技术人员互相团结,克服工程施工中的种种困难,在全程354公里施工线路上,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推进了工程建设。其间,日本眷属客居天水市区,子女读于天水铁路子弟学校。日本员工及其家属和天水市民友好相待,和睦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情,1953年初,工程基本完成以后,日本员工及眷属返回日本。回国后,在天水工作和生活的一段经历使他们难以忘怀。1954年5月20日,他们在日本成立了《天水会》,相互联系,每年聚集,追忆往事。上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建交以后,他们以日本《天水会》名义,曾经先后5次来天水访问。1987年9月,又一次来天水访问时,倡议在天水建立中日友好樱花园并捐资10万元,后天水市人民政府出资20万元,在藉河边共同建立了以《中日友好樱花园》为主题的公园,象征着在天水工作过的日本工程技术人员及眷属对天水的深深怀念和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
注3:气盾坝 也称气动钢盾橡胶坝,是一种新型的档水结构,其兼具橡皮坝和钢闸门的特点,优点刚柔并济。其结构主要由盾板、充气气囊、控制系统等组成。
注4:湿地 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 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注5:潜坝 是指设置在枯水水面以下,具有调整水面比降及限制河底冲刷等功能的河道整治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