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米粥•打冰凌
文\王启珍
(一)

(腊八粥)

(碾小米的石碾盘)

(制作腊八粥)
我国人民以寒冬将至,春阳萌动之时作为新年伊始。秦汉以后,把农历十二月作为新旧交替之月,这个月被称为腊月。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神灵,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故称“腊祭”。腊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俗称“腊八节”。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的祭祀仪式。后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把佛祖成道日(腊月初八)与传统文化腊日融合。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每日仅食一麻一米,静坐六年仍然一无所获,饿得骨瘦如柴。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这时一位名叫苏耶妲的牧羊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才转危为安,精力充沛地来到菩提树下冥思玄想,终得大义,悟道成佛。这一天恰巧是农历腊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祖成道纪念日”,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喝米粥的习俗。
(二)
进入腊月,春节的脚步就越来越近,而腊月初八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是过年的“前奏曲”,民间有“报信的腊八粥”之说,家乡也有喝腊八粥是吃“迷心饭”一说。传说吃了迷心饭,心被迷住了,就昏打胡涂(糊里糊涂)地开始办年事了。
过了腊八,春节的大幕就已徐徐拉开。这一天家乡习俗有二:一是喝米粥,二是打冰凌,俗称“捞银子”。
“年年腊月八,家家啪馇馇。有米的馇米饭,没米的打娃娃。”小时候,在我们天水北乡一带,大面积种植着耐旱作物谷子,因其碾的小米没有足够地精制,只是去皮而已,所以保留了许多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其维生素B1的含量是大米的几倍,因含有大量的铁质,经常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补血作用,是产后妇女的最佳补品。同时因性热还有健婢养胃、防治消化不良、调节睡眠等功效。那时农村相当贫穷,不少庄户人家,因地少或无地,大都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农闲稀粥照月亮”的穷苦日子。大人娃娃生病了,唯一的补品就是熬小米粥。秋冬季节,当天天蜀黍面把人的胃口吃的有些烦腻时,这时馇熬一锅放了白菜、佐料稠愣愣、黏糊糊、香喷喷的米粥时,让人的胃口顿时大开。久而久之,馇熬小米粥就成了人们日常改善生活的佳肴,也成为腊月初八腊八节的特色早餐。尽管当时农家普遍地少贫穷,人们还是要在春天种一些谷子,选颗粒饱满、成色好的秋后碾一点小米,专等腊八早上,给娃娃们熬米粥。
我们家对腊月八的重视,始于太爷爷。老祖宗认为:腊八粥是“福寿粥”,喝了“福寿粥”,增福又增寿。而我们家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全托佛的保佑。虽不是五世同堂,但百多年来,一直是四世同堂,儿女满屋,曾孙绕膝,天伦之乐无比。这些都让太爷爷和爷爷喜不自胜。平日和灾年多有乐善好施之举,每年腊月八的“福寿粥”,老人更是格外重视。在年猪未杀之前,都要在街上割二斤肥猪肉,拿回家剁成肉丁,好好熬一锅黄澄澄的小米粥,既是对五谷丰收的庆贺,又借过节,改善一下全家人的生活。
“春播谷,汗水收,不下苦工腹中愁。世人能喝好米粥,全凭一把好锄头。”一顿米粥,有谁知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无比艰辛?儿时,父亲曾给我们讲了一个发生在本地借谷的真实故事:
有一年闹春荒,下川里一对年轻夫妇,家中断了炊烟,孩子饿的嚎啕大哭。媳妇急了,便对男人说:“你快到我娘家去,求助爹娘,不管啥粮食,先借一点来应急。”男人即刻到了岳父家,诉说了家中的断粮之事,乞求岳父大人高抬贵手,帮他们度过难关。老丈人慷慨应允,立即借给了一斗谷子。临走时,老丈人从口袋里抓了一把谷子,对女婿说:“你看清楚,秋后还谷子的时候,就要向我手里拿的这样。”女婿说:“行,请你老放心。”
秋收后,夫妻二人先把谷子脱粒,然后晒干簸净,男的担着谷去给老岳丈还粮。到了岳丈家,老人抓了一把谷子左看看,右看看,然后就对女婿说:“这是锄了一遍的谷子,颗粒瘦而秕,我不要。明年再来还。”第二年秋收后,女婿又担了一担谷子来岳丈家还粮。老岳丈一看谷子的成色,比去年的好一些,仍不满意。对女婿说:“这是锄了二遍的谷子,你还是担回去,明年再来。”女婿满脸疑惑,无奈老岳丈不收,只好又担回家。
两次退谷,迫使女婿更加勤苦。谷子定苗后,他根据苗情和节气的变化,先后锄了三遍。秋收后他再次担上谷子去岳父家还粮。老岳丈如前一样,抓了一把谷子,反复细看,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高兴地说:“看来,今年你花了些工夫,没有偷懒,是三遍谷;颜色黄亮、颗粒饱满是上等谷。既然你做务庄农(庄稼)已经上路了,这粮就不用再还了。但你一定要记住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哄地一料,地哄人一年’。好庄农都是深耕细作,锄头上下功夫的结果。”女婿连连称是,高高兴兴地担着谷子回家了。
父亲一辈子吃庄务农,既会说,也能干。农活上的十八般武艺,门门精通。从 50 年代初级社当生产队长,一直到文革结束,期间几经上下,身不离地,手不离土,人称为务庄农的“全把式”。每年我家的谷子穗子犹如“狼尾巴”就是例证。
为了能喝上黄橙橙、香喷喷的腊八粥,父亲在春播时,首选当时最有名的谷子品种“金裹银”,它不仅穗大粒饱产量高,而且汁稠味甜,深受庄户人家的喜爱。父亲经常说:“谷子是一茬细庄农,既费时、又费力,来不得半点马虎。 产量高不高,颗粒圆不圆,米汁稠不稠,关键要把好两道关:一是匀苗关,二是锄苗关。” 因为谷子颗粒细小,春天播种时,都要掺上细土,才能均匀地撒在地里。出苗后,苗和草密密麻麻的长 了一地。待苗长到三寸左右时,就开始匀苗拔草。这是最累、最苦辛的一茬农活。由于苗小,只能蹲下拔,时间一 长,腰酸腿硬,加上太阳当空照,汗流浃背,让人头昏眼花。常言说:“宁担一天粪,不匀一阵苗,”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匀苗时,株距一般为 3 寸。就是说,每隔 3 寸,必须留一杆粗叶宽的壮苗,其余的全部拔掉,这叫定苗。苗留的稠了,通风透光不好,秋后就会杆细、穗小、谷秕,产量低。 常言说:“稠好看,稀吃饭。”苗要留的恰到好处。不仅如此,在匀苗时,还要分辨苗草。有一种名叫“猫娃草”的杂草,幼苗时和谷苗长的一摸一样,一不留心,就拔了谷苗, 留下猫娃草”。
记得六十年代后期,我从公社请假回家。晚上吃饭时,父亲叫我明日一早到自留地里把谷苗匀了,我说 :“行,正好我想到饲料地、自留地看一看。”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乘凉下地去匀谷苗。
早饭后,父亲抽空到自留地看我匀的谷苗。进地一看我匀过的苗,气的二话没说,张口就骂:“你轻重不掂,苗草不分,拔了谷苗留了草,驻队咋指导生产?” 我连忙说“我把啥草留下了?”父亲大声说:“猫娃草!你过来看看,猫娃草的叶子正面有绒毛,谷子苗苗的叶子正面,光滑没毛毛,虽说它们长的一样,区别却在叶面上。”
我一看立即傻眼了。拔了谷苗,留下猫娃草,感到十分惭愧。父亲看到我的宭态,然后笑着说:“匀苗不光动手,还要眼看,分辨叶片,只要认准了,就不会拔错。”我笑着说: “老农就是老农,今天不意之中又学了一招。”吃一堑长一智,此 话一点不假。父亲的一番教诲,让我在 30多年的农村工作中,受益匪浅,特别在分管农业上,多有见效,至今念念不忘父亲的谆谆教诲,永怀感激之情。
秋收季节,是我家最繁忙的时期。蜀黍、糜子、洋芋、 黄豆等陆续收割,而最麻烦的要数谷子。谷子不是割倒了事,而要分步收割。收割前,三爸和父亲轮流到谷子地里,前后左右转上几圈,把颗粒饱满准备熬粥的大谷穗,先用镰刀从谷杆上一穗一穗割下来,放在大背篼里背回家,然后,单晒,单打、单藏。 上世纪50年代秋季,大多连连阴雨天气,一下雨就是十几二十天。因此家乡有:“九月不是九月是朽月”之说。如遇好天气,脱粒的谷子还能往干里晒。若遇阴雨天,怕霉变,就只好把炕烧热,一会儿翻、一会儿搅, 硬是往干里炕(烘)。炕干后,等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在巷道口公用的石碾盘上,推着几百斤重的大石碾子,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碾压,最终将谷皮碾掉。然后,用簸箕搧扬簸净,装在口袋里以备腊月八熬米粥。
(三)
我盼着腊月八,不光想着喝粥,更主要的是“捞银子”,和小伙伴在结冰的河面上,溜冰玩耍。这一天,除家家户户早上熬一锅黏糊糊、香喷喷的杂米粥,吃之前,舀一小碗,用筷子头头将米粥抹在灶台、门、窗、面柜、篅架、农具、鸡舍、槽头上,以驱魔避邪,迎接来年大丰收。有果树的人家还将熬好的米粥盛在碗里,提到果园,用小勺或筷子,蘸在自家果树的树杈上,意为敬奉“树神”,让来年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除此之外,大人带上小孩去河里砸冰块、捞“银子”。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天水而言,由于地域较广,砸冰凌在西南路和中路一带叫“打腊疙瘩”,在北路一些村镇则叫“捞银子”。尽管叫法不一,其习俗都一样,就是在结冰的河里将洁白如玉的冰打成小块担回家,寓意将“银子”拿进家门,预示着来年富有。其中将大块的立在大门两侧,小一点的放在每个房子的桌子底下,甚至连厕所的台角处都要放一块,有些人家还将冰块埋在厕所台台的干灰里。当时天气十分严寒,放在屋外的冰块,月余时间都未能融化。
人们在洁白的冰凌花里,从冰花的形状上看来年该种什么作物。除此之外,还要看天气阴晴,决定来年选种什么品种。当时家乡就流传着:“腊月八晴,小麦糜谷成;腊月八阴痕痕,棉花光棍棍”等农谚。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流行吃冰凌的习俗。据说腊月八这一天的冰神奇得很,大人娃娃吃了它,一年肚子不会疼。至于打冰块、“捞银子”的习俗,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传说的故事倒有一个: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冰清玉洁、秀丽端庄的乡村女孩,名叫冰凌花。她善良贤淑,是村里人人都喜欢的好女孩。有一年春脖子长,气候寒冷,人们把过冬的粮食都吃光了,冰雪也不化,田里一点绿草都没有,人们都快要饿死了。冰凌花心急如焚,她向上苍祈祷:“伟大的上苍,快让田野里长出野菜吧。救救孩子、救救老人、救救全村的人吧!”她的诚心感动了上苍。
有一天夜里,她梦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对她说:“你能光着脚在冰雪里走遍山川田野吗?”“能”!冰凌花坚定的说。“好,你把这些种子撒到冰雪下的黑土地上吧。”说完,老爷爷把一包种子递给冰凌花就不见了。冰凌花醒后,看见手里握着一包种子,于是她就光着脚在冰雪上飞快地跑,一边跑,一边回头把种子撒到用体温融化出来的脚窝里的
冰凌花
黑土地上。她前边撒,后边的被鲜血浸透的脚窝里的黑土地上就长出小绿芽,随后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就从晶莹透明的冰雪下探出头来。
饥饿的人们得到了救命的野菜,而冰凌花由于昼夜拼命奔跑在寒风怒吼、冰封雪盖的山野上,全身被透骨奇寒的冰雪冻黏在一小河边,全身银装素裹,像一尊冰雕玉琢的美丽仙女,面带微笑,亭亭玉立,傲雪凌霜,凝视远方。
人们为了铭记冰凌花舍己为人的救命之恩,便把冰雪下的黄花叫“冰凌 花”。从此,每年腊月八,人们将洁白的冰块从河里砸打担回家,立在房门两旁,与“冰凌花”相伴。并从冰凌花的各种形状里,看来年种什么庄稼丰收。
腊八早上, 母亲和其妯娌们早早进厨房,淘米洗菜,剁肉切菜,调配佐料,精心为全家人熬一大锅香喷喷的黄米粥。而我和二弟、三弟则拿上筐子担, 手持一把老斧头,直奔葫芦河边“捞银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三九”天,异常严寒,河水经常封冻,冻层大都在三四寸左右。农谚说:“头九温,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天气寒冷可想而知。所以结冰较厚,砸打相当费劲。我们兄弟仨找了一处中间冰花多,干净透明的冰面,使劲用斧子砸,每一斧头砸下去,冰凌渣渣就溅在我们身上脸上。不一会,我们三个人头上、身上溅满了白哗哗的冰渣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砸了十余块,因和小伙伴溜冰玩耍耽误了一些时间,怕回家迟了挨骂,立即装筐挑担,匆匆回家。
到家后,先将两块大一点的立在大门两边,在朝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引来几个走路的邻居驻足观看。大家看着大小不一、长短不齐,形状各异的冰凌花,指点着发表高论:有的说小圆点多,明年高粱糜谷成;有的指着柳叶形的冰花说明年豌豆好收成;还有的指着像花朵一样的冰花说,明年种棉花肯定大丰收。正在争论不休时,只听二妈大声吆喝:“米饭馇好了,快来吃!”这时才觉得肚子早腾空了,连忙回屋端起盛着米粥的大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碗粥快吃完了,才觉得今天的粥格外香,仔细一看,原来黄橙橙的米粥里,不光有豆腐,白菜、胡萝卜、洋芋、菠菜、芫荽等红白黄绿俱全的各样菜丁,更吊人胃口的是,粥里有许多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的大肉丁。荤素搭配,香味诱人。看着色味俱佳的美食,我连吃了三碗,才放碗罢休。
多年后,每当腊月八,母亲馇的令人垂涎三尺的米粥就在脑海浮现,成为心头一缕抹不去的乡愁。而我只能在客居地意味深长地品读一首写腊八的古诗,以示对母亲的怀念:
粥食文化源有头,长命百岁神仙求。
炎帝都陈尝毒草,五谷艺就始作粥。
食粥之人常健康,搏寿风习传九州。
我饮腊粥寻根蒂,亦追先祖亦农家 (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