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门克新新传》)
安志宏

(位于秦州区皂角镇门家河村的门尚书纪念馆)

(门克新塑像)

(2018年纪念门克新诞辰692周年祭祀典礼)
天水,淹没于秦岭之西端,跨江、河两大流域,处中华之腹心,南北交融,承东启西。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灵秀;自然与人文珠连璧合,交相辉映。自古以来,为十三朝古都—长安之门户;华戎交错,农牧并举。秦州往贤,群星璀璨。位列六卿者,德宗一代之门克新,便是群星之佼佼者。
门公克新(1326~1396),巩昌府秦州人,明初名宦也。洪武时任秦州教谕(训导),生徒甚众。1393年秩满入朝,朱元璋亲自召见询问经史、政治得失及地方情况,其因博学和直言无隐,深受皇帝赏识,即授翰林院左春坊赞善 (为教授东宫太子之职),参编国典《书传会选》,授命撰政治抒情赋《长江万里图记》,文才大展,又任经筵讲官,擢升礼部尚书。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51《门克新列传》载:门公任礼部尚书不久患病请辞,朱元璋赐太医救治,不停薪俸。另据《明史》卷111《七卿年表》记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八月,门公卒于任,享年70岁。朱元璋“亲御翰墨,遣中官谕祭其家”。吊祭“翰墨”,见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艺文卷》。
从《明史》、明朝当时人撰写的文章及各种地方志记载看,门公深得圣心。 擢升时朱元璋力排众议;在任时对其恩宠有加;患病后御太医赐药不辍,关怀无微不至;逝世后哀祭其家,礼遇至隆,命朝廷有司护丧归里,葬于秦州泰山庙山下门氏祖茔。同僚、乡绅和后世对其亦不薄。大学士刘三吾,兵部尚书茹瑺等在其逝世后具撰祭文。明成化五年(1470)秦州知府秦纮在秦州文庙学宫前主持兴建门上书祠堂,春秋率众僚祭祀。成化十五年(1479)秦州知府芗溪傅鼐重修门尚书祠堂,时任刑部主事的秦州人张锐、国子生马瑞,邀请著名的大文学家、史部尚书李东阳撰写了《门尚书祠堂记》,陕西等处提刑司、秦州同知汶州张琰,儒学学正锦城陈睿,训导剑南王宪宇、江湖灏等刻石立碑,碑文至今立于天水文庙碑廊。
门公为官清廉,深受以治贪严酷闻名的朱元璋赏识。但作为明初陇上第一位踏上政治舞台、非科举取士的儒士,一朝之间,由一位基层教谕骤登台阁大位,引起当朝非议,令世人不解。其实,门公“擢升”与明初实施的“察举之制”不无关系。明初建国,治国人才匮乏,朱元璋为了巩固他的政权,励精图治,重视教育,不拘格式,拔用人才。在全国选拔德才兼备的儒士到朝廷担任要职,作为解决人才之缺的应急举措。他诏会天下说:“朕愿与各位儒臣共同寻求政治清明方略,凡是能为百姓谋利益者,征调朝廷为官”,实行了“察举之制”。其制:“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示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其被荐而至者,又会转荐,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自达于上。吏部奏荐举者:‘多至三千七百宗人’。”对重视农桑和教化有为的地方官员、儒士予以举荐;对德高望重,识时务之士,朝廷破格重用。在当时的用人政策和政治背景下,门公任教谕秩满,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入京述职。朱元璋诏见群臣,问及经史政治得失时,其他官员单就教化方面的问题作了陈述,门公不仅以博学多才对皇帝提问的教化方面的问题对答如流,在回答地方治理情况时,他不但对下面的情况清楚,更能切中时弊要害,而且敢讲真话,“直言无隐”,深得朱元璋欢心,被破格提拔为左春坊左赞善(官从六品)。从此,门公由一位基层教职人员成了明朝廷高级官员,可谓“千载一时之遇也”。门公儒学功底深厚,被朱元璋钦定参与了刘三吾、胡季安等27人参加《书传会选》编撰工作。期间,他奉命撰写了文辞优美的《长江万里图记》。该赋气势磅礴,赋首先赞美长江纳三江五湖、湘汉章贡诸水的宏大胸襟,得出“湍瀚飚疾,实壮势于神京”, “江为诸川之会要”, 诚为京都之天堑的结论;再从两岸群山、烟云万状,京郊之地,沃野千里,论述南京物产富饶,最后得出南京的重要性和可以立都的自然、历史条件。进而提出了“慎固彊土,保民致治”,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和“中土既安,四夷臣服”,励精图治的大一统思想。这篇政治抒情赋,不仅使门公文才大展,更是他体悟出皇帝的“圣意”,暗合了朱元璋“保民致治”定都南京的心愿。洪武二十九年初(1396),将门克新“擢升礼部尚书”(官正二品)。”可见,门公“擢升”是有自身条件、国策依据和历史背景的。门公在位时间不长,他的突然逝世,作为朱元璋的爱臣,当然十分惋惜,亲制悼辞,命司礼监员致祭于礼部尚书门克新灵前,也就成了人之常情。
门公是秦州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历史名臣,在朝为官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从当时科举取士的封建社会来看,其一生是辉煌的。他虽位及人臣,但其功绩却主要是其在秦州从事教谕期间。《大明一统志》说:门公在“洪武中,由儒士任州学训导,生徒多,至成效”。可见,门公以“儒士”身份得到秦州知州和学正赏识,出任秦州州学训导,负责一州文教和文庙祭祀。由于教授有方,教育成绩显著,当地生徒纷纷慕名而至,投奔他名下读书学习。他在州学任职期间,不仅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地方教育、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民间尚学尚德良好风尚的形成,也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可以说他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因此,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秦州乡贤祠记》(又名《门尚书祠堂记》)称赞他“公虽以任显,而功业有助于乡里”。由于饱读经书,受儒学思想的熏陶,和家族世代为官气氛的濡染,他“起儒学、登台辅,”当步入国家高层官阶后,能很快适应形势,施展鸿图,报效国家。
为了弘扬门公“兴儒学、隆教化”的时代意义以及敢讲真话,“直言无隐”的人格品德。自2004年至今,天水各界文化热心人士与门氏后人门福海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成立了门克新研究会,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召开多次座谈会和理论研讨会。门福海个人出资近百万元,在城郊门家河村修建门克新纪念馆一处。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会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即组织编撰“大儒名臣门克新新传”。这是一项弘扬门公精神的浩大工程,为了保证编撰的学术水平,我特邀西北师范大学的漆子扬教授为学术把脉,使“新传”学术水准明显提升。编纂队伍采取业余与专业结合的组织形式。本次编纂前从全国各地搜集门氏族谱、家乘史册几百万字。计有;辽宁盖州门熙凯先生提供《门氏族谱》一卷;河北沧州东光门氏茹明提供《门氏家乘》一卷;四川内江门氏族人门殿中先生送来门克新著作“门氏家族史乘·序”和《门氏家谱》复印件八卷;山西朔州门文礼提供门氏先祖图一帧等等。这些资料的收集,不仅为编纂“新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编“谱”、“传”提供了新的历史凭据。
在编纂方式上,编纂组以《明史》、《明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末》卷14等史料为线索,以“门公”家乡、四川和河北等地流传的故事为影子,参以地方史《甘肃通志》、《巩昌府志》、《秦州志》、《直隶秦州新志》、《礼县县志》和天水文庙李东阳撰写的《门尚书祠堂记》碑刻实物等,特别以新近发现的民国《门氏族谱》为主要依据。《门氏族谱》不仅记录了《长江万里图记》的创作背景,而且辑录了明太祖朱元璋、兵部尚书茹瑺、吏部尚书刘三吾、詹士房庶子王懃悼念门克新的祭文,这些当时人撰写的文字,为本次编纂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
学术赖于新材料的发现,四川等地提供的族谱,是一些全新的资料,对弄清门公悬而未决的问题创造了条件。本次编纂对有关门克新历史文献进行了重新翻检,通过核查、校对、辩识,特别是将新材料与原有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科学的对照、分析,纠正史书中误笔和错误多处。例如:门克新究竟是在“秦州”还是在“泰州”任教谕(训导)。就这一问题我们专门查阅了泰州地方志和教育志,都没有找到门克新的影子。最后,我们综合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明史》把“秦州”误印为“泰州”。鉴于此,研究会通过大量走访调查,查阅“史、志、谱牒”等各种资料,对照历史和现存的各种资料,注重实证,辨析正误。把史、志、书载资料与实地考证有机结合起来。这些扎实的工作,不仅厘清了600年来尚未弄清楚的问题,还解决了门尚书故里,礼县、秦州族支后裔的繁衍生息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尤其解决了门克新的成长史,门氏家族史,礼县、秦州支门姓繁衍迁徙等问题,确定门克新为门氏63代孙,将秦州门氏世系续至今天的88代;门氏家族发展的历史由三百多年上溯了六百余年,这是了不起的一件事。这些扎实的工作,客观地为编纂“新传”、弄清门氏世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概言之,门克新研究会编纂的“大儒名臣门克新新传”有“七大”特点。一是文化性。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兴与衰、强与弱,根本在于其文化的特质。“新传”立足于文化发展视觉,将门公创造的精神文化继承、发展紧密结合,竭力发掘和梳理门克新的文化意蕴与文化精神,这是同类著作中所没有的。门公是天水历史名人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佼佼者,在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基地方面有其独特的意义。二是传承性。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始终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张力,产生了大量古今异时共存、中外异地共赏的精品和珍品,丰富了人类优秀文化的智慧宝库。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如此辉煌灿烂而绵延不绝。无论经历多少坎坷和磨难,这条深植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血脉一直汩汩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天水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头,本书在传承天水文脉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文王之文在孔子”(《超奇》),他忽略中华文化的根和源头,中华文化的源头正是伏羲“一画”开启的。可以说儒家文化的根和源头在天水。儒家经典的生成过程是:伏羲文明经文王、周公和孔子等历代先贤一脉相承的学科构建,才成为系统完整的儒家经典。春秋时,天水出了尹喜和孔门的三位“贤人”秦祖、壤驷赤和石作蜀。唐代以后,儒学重简约实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唐朝开国皇帝的故里在天水,那时出了一批以李白为代表的文化学人,对明代儒学教育的影响很大。不过分追求形式,而门克新表现为“以亮直见重”的个性特质,这与天水地域文化厚重影响是分不开的。天水自春秋、秦汉以后的历代名人,他们都有着奋发有为、崇德向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门公的文人气质有深刻的地域色彩,它是今天应该创新传承的。三是创新性。编纂者首次专题论述门克新的文化精神,作为全书的魂,立言教化。明确提出了通过编修“新传”,“不仅上以溯先辈昭穆之序,下以清后代世派之源,达到传承门公美德之目的”,这是将“门传”作为“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负载和载体,实现传承、弘扬门公美德之目的。从而把传谱的编纂,从“传就述文”提升到“传以论理”,进而“以传论道”的高度,亦谱亦传,具有开创性。本此编传力避蜻蜓点水式的简单介绍,而是采用系统论和元素分析法进行较为详实的论析,做到“传”从”史”出,史论结合,观点与材料统一,务求切实,合乎传书,力去虚妄。立意深远,追溯儒学。把门克新生平年代与事迹的考察和研究,放在了当时社会背景里去。不仅考证分析门公个人成就,也与当时儒教的发展、家世连接在一起,着重从天水历史厚重的渊源、秦陇地区儒学教育的基础,民情风尚、政治背景及其对当地的影响联系入手,进而探讨阐释门克新成功的必然轨迹。让人们看到门克新虽非科举入仕,但他在儒学教育、孔学传承,以及对秦州儒学发展的影响和在秦州民间的影响深厚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四是现实性。我多次参加门公研讨会,记得在一次门尚书研讨会上曾说:文化自觉和自信是中华文明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佛尚儒、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门尚书文化研究对天水建设文化大市、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和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研究天水历史名人门克新,不仅要缅怀先贤,更要加强门克新文化和精神的研究传承,要学习门克新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办学的教育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胸怀大局的爱国爱民精神,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时代精神,激励后人,积极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习近平同志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还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这些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研究门克新,要把其放在探讨中华文化的根、源头、发展、创新和研究天水历代先贤为儒家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贡献的大课题中去思考。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不外乎: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天下大同等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历史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和与时俱进。我们还要借鉴人类的优秀文化,经过消化吸收,使其转化为我们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这些和我们历史文化的血脉一脉相传,就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研究方法上要求同存异,联合外地研究协会和专家学者,共同推进门克新文化研究的提升。五是系统性。"新传”采用综述和分述的方法,这样既清楚又系统。自600年前到今天,据史、序、谱牒、口传史、史话、方志、碑志、宗派、家训、家规、信札、哀祭、硃卷、铭旌、奏疏、遗照等,按时序进行系统的梳理,具有全面系统之特色。六是简洁性。六百年前的历史人物,门公流光溢彩,本书以介绍其生平事迹为主,有血有肉,内容充实。刊载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援引门氏家族历代族谱史乘中的序跋大章,纵横捭阖,追述门克新祖上历史流源,叙述门公出身的历史背景。充分运用新史料为依据编写门克新生平传略,集史志资料并结合旁证、附件、考证文章以及当代人的诗文作品等,把门尚书的生平、业绩、家世、宗族繁衍,迁徙分支以及与当年社会演变历史融为一体。时间跨度上朔于元、明时代,涉及南宋、清代、民国时期其家族中的一些珍贵资料。史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古人、今人的谈论融为一册,雅俗共赏,共唱“象贤明德”,激励后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书中刊载引用、附录了门氏家族中传承延续了2000多年的河北、山东《正宗门氏族谱》和流传了600多年的四川内江《门氏家乘》族谱,这些资料弥足珍贵,全国罕见。仅用40余万言,便条分缕析,梳理清晰,既有古人的文论又有今人的新论,且论述语言简洁畅达,要言不烦,富有文采,受看耐读。
最后,本书还具有谱牒性的特点,姑且称之“亦传亦谱”。家谱积淀着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和民族文化,不仅能激励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与感召力,还具有法律之外的维系社会道德和优良传统的深厚内涵;家谱不仅记录着每个家族世世代代割舍不断的血缘亲情,还具有维系家族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促使每个成员严守社会道德和人伦的显著功能。人之有祖若水之有本源也,源远则流长,本固则枝荣。饮水思源,不忘血缘亲情和祖先恩德,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谱是实践这一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因此,国人把修谱做为神圣的事业。修谱上可以溯先辈昭穆之序,下可以清后代世派之源,达到弘扬古贤风范,传承祖先美德,重振族规家训,启迪子孙后代之目的。国人早就有百善孝为先,向来把编修谱看作是为祖先尽孝,为后代留根和传递家风族规的善举。本次编修的“大儒名臣门克新传”,面阔量大,体裁活泼,是一部以考证研究门克新生平事迹为主要题材的“传记”形式的书,以弘扬传播门克新乡贤美德,立德、立学、立言、立行,有益于社会正气的正书。此传书称得上是门氏家族文化血脉中的骨干,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同。本传不仅有传的韵味,更有谱的内涵,我概括为:“亦传亦谱”。
“新传”是一批颇具文化素养的学者、文史爱好者,以自觉的文化担当,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而编纂完成的。她将门克新为官为宦,做事为人的生动事迹流传给子孙后代。我坚信传(谱)贵于敬宗睦族,隆亲亲,厚人伦之道也。她的付梓问世,不仅给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珍贵资料,也将为天水的道德文化建设发挥其通航领路的作用。
作者:安志宏系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研究员、天水市周易学会会长、孔子研究院院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