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一直是过年迎新的头等大事。
我生活的那个乡下小村识字的人不多,好多村民在腊月三十为了等待一幅对联,都是空着肚子在“先生”家排队,先生忙活了整整一天,等的人也焦急守望了整整一天,等拿到对联的时候,却顾不得咕咕的肚子,先乐呵呵前门后门张罗着贴对联了。什么“招财进宝”、“迎新接福”、“财源滚滚随年至、好运连连伴春来”……都是一片渴望发财发福的心情。一派连连的喜气,随着大红醒目的祝福接踵而至。
“劳动门第”的幸福就是要以勤为荣、以俭为誉的,“劳动门第春常在,勤俭人家幸福多”。农民一年难得空闲,即便是在春节这喜庆的日子,也忘不了“勤劳俭朴”,这是他们给自己铭刻的“座右铭”,也是训示后辈儿孙的“格言”。
我常常记得那些高墙大门的门楣上一直都有“耕读第”的字样。“耕”是一个农民的“本职”,在躬耕的前提下,再刻苦读书,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了。即使并没有因“读”而功成名就,到最后依然不得不“耕”,但“读”的身价和地位,并没有因“耕”而有所降低。所以“耕读第”这三个字,就一直沿着农民对土地的理解,传承和延续了下来,始终让人们敬仰和膜拜。
因为不识字,贴错对联是常有的事。上下联贴反或者把字贴倒,甚至把给猪马牛羊的“六畜兴旺”贴到了上房……记得有一个社火曲中有这样一个唱段:“……大炮一响过新年,我小子忙得脚手乱,忙把对联到处贴,‘出门见喜’贴后院,‘槽头兴旺’贴炕边……”这也不是一件什么丢人的事,相反却都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畅谈,个中没有一点嘲笑的味道。有些大人还当着后辈的面说自己当年贴错对联的“蠢”事。后辈儿孙认识字、能读懂对联,这多少都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谁还会拿来取笑给自己铺路的前人呢?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读书识字的人逐渐增多,对于对联内容的要求也逐日改观,品味慢慢提升。对原来浅显的“招财进宝”之类,开始慢慢拒之,除了部分生意人图个吉利,人们对对联的要求,开始注重于其内涵,不再一味追求“福禄财寿”,对联的内涵意境,更成为人们新的品味。内容越显含蓄、又不失通俗易懂的对联,更受人们欢迎。比如: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煦中,这一幅人们最常用的对联,青山绿水为伴,既显得风雅宜人,同时又被一派和煦的阳光裹,暖意融融,表达的内容涵义浅显明了。
今年过年,我在乡下还见到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勤俭门第春常在”,下联是“和睦家庭幸福长”,横批为“幸福家庭”。语调平俗浅显,从“迎新接福”到“勤俭和睦”,不能不说是人们理解和认识的一大进步,传承了人们对“幸福”二字多年的切身体验和理解,这是人类在幸福道路上多么难能可贵的进步啊。——和睦。但愿人们真能如心所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上和睦共处、团结奋进,那幸福真就长久不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