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一个极形义的地方。
无疑,汉元鼎二年牗公元前117年牘汉武帝置清水县,就取了这一带山清水秀之意。2000多年后,清水仍是天水境内山川最为清秀,流水最清澈,最具田园诗意的地方。
16年前第一次到清水,我就深深暗恋上了清水溢漫着的那种古朴、平和、幽静的韵致了。
清水谷地四面环山,像静静泊在一汪绿水中的一叶扁舟。她的西面和北面是平缓沃饶的山地,春夏两季,绵延绿野遥对蓝天白云,使你忽然觉得古代的天空应该就是这样平静得一尘不染。
然而,在此后更久远的岁月中,清水始终都是以静谧如这片蓝天绿野铺陈开来的山川一样的心态,对待她所经历的历史的。自西汉屯田将军赵充国和死后29年才被隋炀帝追封为持节骠骑大将军并葬于白沙乡的李虎以后,清水好像没有出现过多少彪炳史册的人物,但清水的过去亦然淳厚。翻遍所谓“正史”和“野史”有关清水的过去,对于与两桩清水有些葛瓜的事件,我是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的:一是轩辕黄帝出生清水县山门乡的轩辕谷;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死于清水红堡。

配图:天水在线
黄帝降生轩辕谷,据说《水经注》是有记载的。山门乡在清水县东关山脚下,与陕西陇县接壤毗邻,而且山门乡有一个叫“三皇村”的村庄,村名也不知延续了多少代人了。在东西长不足百华里的清水,山门是很僻远的乡,我一直没有机会去看那儿的山川形势究竟是如何孕育了黄帝的。但凭想象可以知道,那儿必然是出入关山陇坂的咽喉。否则,怎么会有一个“山门”———意即进出关山之门的地名呢?
黄帝生活的时代,大约距现在有5000年左右,正是与清水一水相连的大地湾文明由盛而衰,伏羲率大地湾万千之众,高举龙旗挥戈东进之时。与黄帝同属伏羲轩辕部落的大地湾伏羲氏龙部落,在挺进关中,东拓中原时,会不会有一部分就是从清水境内的山门出陇入陕呢?这是有可能的。据考古资料证实,轩辕谷被认为是轩辕黄帝与其母栖过身的“轩辕窑”一带的峡谷,至今还有新石器时代的红色陶片。那么,如果当年司马迁有知,在他的《史记·五帝本纪》中着笔轻写上“轩辕黄帝,生于山门”几个字,清水地界恐怕是足以热热闹闹地风光数千年的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墓地在呼和浩特,被称为“青冢”。但这位生前几乎扫荡了整个亚欧大陆的蒙古族大英雄撒手人世的终极之地,有人认为在宁夏六盘山下的清凉峡,也有人认为在清水县西、牛头河峡水口的红堡。
清水和张家川都在关山之右。宋代,关山一带就是宋王朝抵卸西夏的前沿阵地。122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率兵南下进攻西夏时,西夏军威正盛。据有关专家考证,在元军与西夏相持将近一年的战事尚未结束之际,染病在身的成吉思汗就扎驻在清水红堡的军营中,并于次年病殁。据说成吉思汗死前就吩咐封锁他去逝的消息,以保持对西夏的威慑。所以自元以来,关于成吉思汗死地和葬地的历史,一直被深锁在茫茫速雾中。最近,雷达先生在他的散文《西夏行》中,也再一次提出成吉思汗死于清水红堡和六盘山下的两种说法。
牛头河峡谷里千百年浪冲水洗,出一种湿润如玉,五彩斑斓的绿岩,被誉为“中国一绝”,人称庞公石。这种被宋代一部叫《云林石谱》的书列为天下奇石的石头,当地人也在曾在这里修行过的湖广居士庞蕴的经历中演绎出了一段神奇故事。然而更多的时候,那些平平庸庸生活的人们对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变革所起的作用,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发现。
春节前,游赵充国陵园时,被介绍说近年清水连续在县城以东及以北河谷地带发现了6处宋墓。当我被引领进幽深似十三陵地宫的墓葬深处时,我惊讶于搬迁到赵充国陵园内的这三座古墓所呈现的那种豪华与繁荣。
在历史的烟尘扬起,又于薄暮或黎明之际静静落下的那一刻,最珍贵的历史事件及其遗迹也许早已经永远与我们诀别而去。对于后来的凭吊者、寻访者和我这样一般的好奇者来说,曾经在清水河谷一带有过的如今天一样灿烂的阳光、碧澈的水流,以及纯朴、善良的人们,还在继续着他们自信、自足的生活。
这难道不是最真实、最美好的历史吗?
牛头河还在如此清澈地奔流。清水河谷两岸依然是春天一山花树,夏天满川麦浪,金秋谷物遍野,冬日漫天皆白。
这种幽雅宁静的生活场景能够延续两千多年,才是清水最大的幸福!

赵充国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