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上名观玉泉观
玉泉观坐落在天水城北天靖山麓,初称城北寺、崇宁寺、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滢滢、清甜透脑的玉泉,且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名山有玉泉”句而得名,历代为天水市的道教胜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兆页 书四幅,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为赵书中别一面目,观者无不为此珍品而赞叹。
每年古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当地人称为“朝观”。
林泉俱佳 仙人崖
仙人崖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因有仙人点灯指路的传说,被认为是仙人集聚之地而得名。现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庙。
仙人崖由三崖、六寺、五莲山组成,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及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仙人崖三崖中,以西崖面积和佛殿数量为最,14座殿宇内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艺术价值极高。仙人崖地势险要,以石岩洞、献珠峰、南天门等最为典型,奇山、秀水、绿树、野花相映,涉足其间,确有身临仙境之感。
诗圣题诗 南郭寺
南郭寺,又名妙胜院,位于天水市城南慧音山坳,是遐迩闻名的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所在地,被誉为“陇东南第一名刹”。
南郭寺坐南面北,由三座山门自西向东组成西院、中院、东院三个院落。西院是南郭寺的主院。其中,山门前挺拔如盖的“唐槐”和大雄宝殿院内南北横逸斜出的“古柏”被称为“稀世珍宝”;中院有关圣殿、月季园、盆景园和花架通道;东院有驰名的“北流泉”和新建的“二妙轩”诗碑长廊以及梅园等。公元759年杜甫流寓秦州时登临南郭寺,并留下了“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的千古名句。

甘肃小黄山 石门山
石门山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南50公里处的西秦岭群山峻岭中,因其峰峦奇秀、岚雾常留而被誉为“甘肃的小黄山”,在著名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
石门山现保存有明、清两代塑像二十多尊,古建筑27座,山上自然风景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浑然一体。殿宇楼阁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深邃幽静。石门山景主要由斗姆、兴龙、黄天、玉灵和麒麟五峰组成,各峰独建,殿宇又互有连通,故又称五阳观。黄天峰和斗姆峰,壁立对峙,聚仙桥横跨二峰之间。每逢中秋远眺,皓月自东方冉冉升起,似玉盘腾空,升起在两峰之间,皎光四射,格外晶明,被誉为“石门夜月”。
巨佛凌空 大像山
大像山位于甘谷县城郊约三公里。山体正看如旗,横看如龙,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有一石胎泥塑大佛,称之为“悬崖大像”。
甘谷大佛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已经无从稽考。现存释迦牟尼大佛像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趋完美。大佛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阔10.4米,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高大魁梧,坐于30.2米高、窟顶呈圆拱形的石窟内,佛像颐面丰满,肉髻高突,两耳下垂,颈短并饰三道弦纹,短须作蝌蚪状,施拔济众生印,足踩丰莲。窟内还残存悬塑达摩、飞天等,栩栩如生。
大像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自山脚攀登而上,经韦陀殿,再穿越飞栈阁道直上至最高处三圣殿,上有石刻:“白云封处”。山上楼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密布山岭,层层楼阁,座座殿院,逐台登高。计有土地庙、墨翟殿、伏羲殿、接引佛殿、文昌阁、鲁班殿、财神殿、无量殿、韦陀殿等。相传鲁班殿为大像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充分显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

形制独特 古民居
天水民居中占主要成分的当属四合院形制,这种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建筑宗族制度的需要,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家族、大家庭的居住、生活需求。四合院中有一大部分院落,至二进或三进院的厅房多为楼居形式,亦有前楼后园的布置。这在我国北方各省的四合院形制中是不多见的,它充分说明天水民居对汉唐建筑形式及明代庭园民居形式有较多的保留和继承,又说明天水自古以来的气候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气候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民居。
天水民居还有许多特殊之处,诸如一坡构架,四面屋顶均为一坡各自向院内延伸,因而造成后墙高峻、深巷高墙的奇观,又因民居的特殊构造,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的优点。

寿星云集 天水古树
天水市城区的古树树龄之高,密度之大,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市内现存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241棵,存活229棵,其中千年以上古树近20棵。其中被誉为“春秋古柏”柏树之王的“南山古柏”,位于南郭寺院内,上个世纪经国家地质局地震研究所测定,树龄在2300年~2500年,被全国园林界公认为“中国园林古柏之最”。
天水古树有三个被专家予以承认的全国之最:一是古树名木的单位面积全国最高;二是平均树龄之高,全国排名第一;三是南郭寺“春秋古柏”是全国园林古柏年龄最大的,可称为“柏树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