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上海市巨鹿路一处林荫浓郁,幽雅安静的古典式花园住宅院内。
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接待过智利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上午刚刚送走古巴作家代表团的上海市作协会议室,迎来了来自大西北的客人——由《上海文学》杂志社主办、上海晨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邢同义长篇纪实文学《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从遥远的大西北风尘仆仆赶到上海的作者邢同义和上海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媒体记者,聚集在这座古朴典雅的西洋式建筑内,共同关注这本凝结了作者八年心血,铭记了一个民族惨痛记忆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作者邢同义,1966年毕业于天水一中,曾任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酒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酒泉工作期间,邢同义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到当年曾经在夹边沟、明水、十工等右派劳改农场,查阅了大量史料,走访了几十位健在的曾经在那里接受劳动改造的“右派”分子,花费八年时间,创作完成了这部反映夹边沟劳改农场“右派”分子悲惨遭遇的长篇纪实文学《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研讨会由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主持。赵丽宏指出,《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体现了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勇气。《上海文学》之所以从当年发表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到现在为远在甘肃的作家开这次研讨会,一直关注夹边沟那段惨痛历史,目的也在于希望后人不要忘记、忽略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那段伤痛。
作家对待历史的态度,以及知识分子对社会道义的承担,是《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引起的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萌芽》主编、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长天认为,我们的民族曾经经历了可怕的集体遗忘。对于历史的真实状况,不要说下一代,就是在当代,我们了解得都语焉不详。比如对于夹边沟一群普通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我们就是通过邢同义的《恍若隔世》和杨显惠的作品才了解到的。我们很多人对民族品质现状非常担忧,但光担忧不行。要改变现状,让人恢复尊严和自尊,变得坦诚可爱,作为作家,我们有责任把我们了解的历史告诉世人,告诉他们我们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只有承认过去,才有可能改变现状。从这个意义上,《恍若隔世》非常客观公正地呈现夹边沟那段惨痛的历史,体现了作家应有的良知和道义,令人尊敬。著名文学评论家、上海大学教授蔡翔说,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阅读《恍若隔世》时,他的内心受到非常强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作者以丰富的历史档案材料,为我们认识、理解夹边沟那段历史,恢复正在被淡忘的历史记忆,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机会。有了这种清醒的声音,无论对于将来的文学、社会学,还是对于读者和学者了解、研究那段历史,都是很重要的。著名评论家、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鸿召认为,要恢复记忆,首先要把我们熟知的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恍若隔世》的意义,就在于作者认真而负责地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珍贵、真实的历史记忆。著名评论家吴亮说,中国人是不是善于遗忘?我看不见得。只要我们的作家愿意恢复远去的记忆,我们就有力量修复我们正在丧失的历史情感。《恍若隔世》的出版再一次告诉我们,我们曾经丧失了的记忆的确在渐渐恢复。
不少人用“震撼”和“感动”来描述阅读《恍若隔世》时的感受。著名评论家、上海市文化局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毛时安说,他患心脏病住院,医生让尽量克制,不要激动。然而在病床上阅读这本书时,他还是无法抵挡内心的震撼与激动。他认为《恍若隔世》的作者继承了史学家秉笔直书的传统,不回避历史的真实现状,同时体现了人性之恶和人性的复杂性。他以该书中《一个基督徒的右派生涯》主人公为例,提出重新建立民族良知和信仰的问题。毛时安说,他之所以在不该激动的时候仍然能够激动起来,是因为《恍若隔世》的真实性和作者的良知、道义打动了自己。他提出,我们的时代既需要精彩的文学,更需要真实的文学。著名评论家、华东师大教授吴俊说,《恍若隔世》是他这些年来惟一一本通读下去的书。在读了杨显惠和邢同义表现夹边沟题材的作品后,夹边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与杨显惠的文学化虚构不同,《恍若隔世》以档案的形式展示那段特殊历史,也就更加真实,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其历史价值远远高于文学价值。著名评论家、《上海文化》主编徐俊西说,《恍若隔世》是一本非常难得、非常有价值的书。它的价值就在于历史的真实性。书中所写的那个特殊年代对人性、人的尊严的践踏,以及“右派”分子身世、遭遇的叙述非常感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恍若隔世》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就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提示我们如何理解和认识历史与人、人性之间的关系。
许多作家、评论家认为,《恍若隔世》独特的视觉,使作品表现得更加深刻深邃,更具有感染力。著名评论家褚水傲认为,关注动荡年代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所体现出的平民意识,是《恍若隔世》能够感动人,打动读者的重要因素。作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非常注意挖掘、描写细节。如一根绳子的故事、一位心脏病人临死之际把仅剩的5元钱寄回家等细节的描写,阅读时给人有强大的震撼力。这种以借助细节拓展作品表现力的写法,对纪实文学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吴俊也认为,过去好多人写“反右”、写文革,都写的是高级知识分子,《恍若隔世》却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平民右派,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平民意识。尤其是作者在某些个案处理上,对我们如何表现历史的真实性启发很大。著名评论家、华东师大教授罗岗说,《恍若隔世》的成功,在于叙述的力量。夹边沟仅仅是一种标志,它的言说空间是作者在展开并完成叙述的过程中慢慢拓展开来的。作者在向我们讲述那些普通人的故事的过程中,也把历史的真相恢复过来了。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既表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著名评论家、上海大学教授王鸿生说,《恍若隔世》全书都在替他人讲故事,体现了作家对社会道义的担当。要恢复历史的记忆,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做到,我们的作家就要承担起“代叙”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们的作家都在讲自己的故事,替他人讲故事的道德感太薄弱了,不关心他人的经历,不关心社会风貌,心胸过于狭隘。历史的复杂性是要通过一个社会阶层、一个时代的群体生存状态才能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我们一旦放弃了替他人讲故事的义务,就不可能表现历史的复杂性。我们的作家如果都能够像《恍若隔世》的作者那样,讲一个时代每个人的遭遇,就有可能在各种各样的叙述中恢复历史的真相。著名作家、《文汇报》笔会主编刘绪源认为,我们对文学性有误解,过去要求文学作品要华丽,现在又变得很庸俗。《恍若隔世》之所以有很强的感染力,除题材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作品没有太多的渲染,但那么明晰的线条、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来自于文学的力量。
旅美作家、比较文化学者、纽约亨特学院哲学博士戴舫认为,《恍若隔世》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它所揭示的那段历史,对于反思我们的文化很有警示意义。夹边沟那样的历史为什么会在中国,在中国的西部发生,这里有个文化思考的问题。德意志那么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也出现过纳粹,什么原因?我们要从人自身来思考。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暴露出恶的一面?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记忆里来总结。《恍若隔世》让我看到了极端的人性。作者非常真实地记录了那种历史条件下人性中表现出的各种状态,这对文化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很有研究价值。
与会作家、评论家对《恍若隔世》所体现的作家的良知和文体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作家孙甘露认为,《恍若隔世》是一部情感之书、良心之书,是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部作品。著名诗人、甘肃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凯在题为《一份体现着作家良知和文本精神的报告》的发言中指出,《恍若隔世》是新时期以来甘肃本土最具作家血性和文学精神的作品。作者从尘封已久的夹边沟档案入手,以6个“右派”分子的不同命运,客观地钩沉了夹边沟的历史,视觉新颖,结构独特,史实翔实,语言朴素而又有感染力,不失为一部体现了作家良知、责任,以及文体本色的精品力作。
研讨会上,《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作者邢同义介绍了他采访写作《恍若隔世》的过程。著名评论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裴毅然,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协秘书长藏建民,《上海文学》副主编杨斌华、金宇澄,《文学报》副总编徐春萍,以及新华社上海分社、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电视台、文汇读书周报等媒体记者,上海晨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若鹏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