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的门

门,在一组建筑群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其选料,做工甚至超过正殿的技艺,这是因为门标志着建筑群的格局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天水伏羲庙的门属于殿宇类门。规格较高、等级明显。大门由牌坊和正门两组建筑组成。牌坊木结构,始建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正门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面阔三间,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重修时扩建为五开间,宽18.6米,进深7.6米。悬山顶土木结构,全琉璃瓦顶。正脊为牡丹缠枝捏塑高浮雕。檐头瓦当和滴水均压印降龙图案。大门前后有宽阔的廊檐。挑檐桁下的挑檐枋雕刻有“暗八仙”、如意、拂尘等,东西两间的挑檐枋上刻有琴、棋、书、画图案。门内挑檐枋上刻有忍冬、牡丹、螺号、如意和罄等图案,用流畅的彩带将所有图案相连接。檐下斗拱装饰有平身科斗和柱头科斗拱。柱头半拱简单明了,平身斗供有斜拱。正面檐下有明人胡缵宗书“舆天地凖”匾额。中间三门廊檐柱雀替透雕三对麒麟,分别用忍冬纹相连接。外两门檐柱刻牡丹缠枝纹样。
大门的五开间各门额枋分别为大六格设置。正中门额挂竖匾“大昊宫”,蓝底金字。其框为侈花边,左右刻二龙戏珠,天头刻行龙,地头刻海水朝阳。
正门门楣有四个菊蕾形门簪,两门扇有辅首衔环和横竖九排门钉,燕尾铜皮包四角,门槛为外半圆状。石质门墩与石鼓基坐连为一体。角门小于明、次门,门钉为七纵七横。门簪各两枚。
大门从形式上看,营造规范,结构严谨,内外宽畅,主次有序。大门前的牌坊是建筑群中的附属物,起着进门导入功能,构成了艺术处理的一个高潮效果和引人入胜的音乐序曲。
仪门楣上有四枚门簪,雕成菊蕾式。簪是古人以及后来仕女梳头束髻的钗子,门簪即是用来控制连楹以固定和安装门前上轴的构件,通常为两枚,因门跨度大时可增加多枚。在正面加以雕饰。其造型有方、圆、菱形多种。有人称它为“门当”。“当”谓“对偶也”,支撑之意。蔽也是遮盖和挡住的意思。门当即是门扇上轴的母件,也是遮盖和挡住门楣上因凿洞造成的破面起到装饰作用。何谓门,二户为门,单扇为户,两户相合即成门,而单扇的门称为户,即“小户人家”。门簪称为“门当”的理由大概来源于此。
门楹下安放一对抱鼓石,石鼓与门墩连为一体。外侧即鼓、内侧为墩,是承载并控制门扇下轴转动范围,耐磨而又坚固。故大门门墩多石质。两门墩各自承担着一户(单扇)的重量,抱鼓石也形象地安放成面对面。故称为“户对”。“门当”连体,“户对”分立。后来人们以所喻意,把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等相当的人家称为“门当户对”。特别是婚姻亲家特别关注。在民间抱鼓石象征着等级制度,无功名者不可立“鼓”。
大门五门上有五对硕大的铜质兽面衔环,又称铺首衔环。也是门扇的拉手,便于关开和叩门之用。铺首除装饰外,主要是含有威严、权利和慑服心恶的作用(民间门上用驱邪)。传说铺首是龙的九子之一,“其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以螺“性好闭”来强调门之闭。这和紧闭的庄严、朱漆的大门紧闭着“嘴”记忆着民族历史的兴衰历程。大门上有九横九竖门钉(俗称浮沤钉)。门钉的数量更讲究等级。皇城宫门可钉九钉,每扇门81枚。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门钉的数量有着严格的控制。不可随意。伏羲庙的门钉是因为首皇之尊才可以九九制。九数为阳数喻尺。《易·乾》有“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瑞祥之兆。九九钉,符合天有九重的说法。民间有摸门钉的习俗,祈求人丁兴旺,繁荣昌盛。
门钉九九,门分五开,合为“九五之尊”。各有其意,中门宽大,饰物齐全,“太昊宫”三字悬于之上。旁门和角门较小是出于礼仪方面的需要。“外官衙署正门左右各有门一,谓之东角门,西角门,属官参谒,均由角门入也”(《蕉轩随录》),作为家庙寺贯的门的礼仪与衙门礼仪大同小异。伏羲庙的中门,平常紧闭,每逢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则五门齐开。中门主祭人出入,旁门和角门分从祭和陪祭人分等级列队而入。如果中了科举,参拜人祖可走中门。
大门的檐下有十一组斗,其中平身斗拱各造有斜拱。前后各四级,共八组。每组斗拱被两组斜分成八分。设计者采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的含意。
门是一组建筑的标志,读懂了它就会明白伏羲庙人文内含及其传递给人们的艺术和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