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
我们把这首歌理解为东至关中的秦人将士怀念故土爱人的离歌。秦国迁都以后,秦人故园仍然作为秦之重要的根据地,起着战略上的双重作用。历史秦君还要隔年到西犬丘西畦祭祀自己的祖先。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西伐复占犬丘的邽戎、冀戎,在家乡设立了邽县、冀县、这便是我国最早设置的县的行政建制,从此,县制在秦国逐渐设置,继而在诸候国推广。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一改夏商时代分邽建国、地域统治的松散型体制,转变为由国家直接管理的金字塔体制。县制在我国行政体制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经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国家行政机构的基础。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始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邻七县、邽县、冀县、绵诸道(今清水)、西县(秦城西北)归属陇西郡。邽县的治所在今秦城区,其治所的选址是十分科学的,两千多年城廓史证明了这一点。《管子》中对选择城址规定严格,“非于广川之上,必于大山之下,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邽县县城恰好是这一理论的实用,它在城址历经两千多年不变,在今天也是最为理想的城址。南北二山形成自然防卫屏障,气候湿润,森林密布。藉河谷地宽阔,土地肥沃,水源充盈,灌溉便利。至下游渭河冲积盆地,长达60余公里,为城廓提供了未来良好的发展用地。加之城廓地处西北要冲,是关中越陇山抵河西、由川入陇的必经之地,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军事、经贸等多重战略价值。这为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等战役以及丝绸之路的路线所证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顾祖禹在《方舆纪要》中评论:“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秦州,其关陇之喉舌欤”。邽县后改上邽,时间约在秦始皇羸政三十八年之前(公元前810年邽戎至今陕西渭南县西南,建立邽县,自然原邽县便称上邽《水经·渭水注》)。上邽治所仍在邽县治所。
天水地区作为秦国的战略要地,随着县制的设立、政权的完善管理,得到了稳定发展。至秦朝末年,由于远离关中战乱,政治、经济、文化没有受到破坏,处于繁荣之势,从目前地下发掘来看,文化成就十分突出。1986年北道区放马滩秦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对邽县有详细的记载。秦简记载秦始皇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邽县丞赤取谒御史,九人王里,樊野曰丹(于)邽守”。邽县县守丞齐备,与秦制相符。从同时出土的我国最早的木板地图——邽县地图看,整图以“邽丘”为中心。周环以“杨里”、“真里”以及“亭”的图标。依图例,“邽丘”为唯一带大方框者,“里”为小框,小于“里”为点,这可表明邽丘乃邽县之县城牧马滩秦简《日书·禹须臾行》载:“得择日出邑门”。《墓主记》载:“(丹)弃之于市,三日靠之垣离南门外”,而《日书·(乙种)·月忌》等多处言建城筑屋禁忌。从中可见邽县城已相当完备,城垣、城门和市场等分布有序,高大宏伟,森严整齐,十分壮观,秦时,先后设立了邽县、冀县、绵诸道、西县、貘道、基本奠定了今天天水县制基础。
战国之际,邽县、冀县地域文化形成了以《秦风》为代表的豪放的雄浑的秦文化风格。同时,邽县文化深受齐鲁文化巨大、深刻的影响,公元前五世纪,当时的学人石作蜀(石子明)、秦祖(秦子南)、壤驷赤(壤子徒)不远数千里,奔赴东方求学,投奔在孔子门下,苦修孔学,身通六艺,成为孔子著名的七十二贤人之一。返乡后,他们大力传播儒学,教化百姓,一时关陇一带,人文蔚起,形成了秦汉之际十分深厚的文化基础。而邽县人幽谷关令尹喜,拜老子为师研习道学,在今陕西周至结草为楼,著《关尹子》九篇弘发道学,成为后世道家祖师之一,也对邽县文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三种文化最直接、最权威的原创性交流,使邽县在经济繁荣、城镇兴盛之下,更添文化的发达,孕育了秦汉、唐宋的地灵人杰,风华绝殊。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秦文物看,放马滩秦墓中的木尺、漆锤,秦安秦墓出土的秦权、铁锤、铁锛,甘谷秦墓中出土的铁镰、铁斧、纺轮、都说明天水地区当时科技、农业、商业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