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可以是一段平凡的时光,也可以是一场从无到有的创业征程。对张家川现代果业产业园负责人县世亮来说,五年,是他带领乡亲们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走向“数据种果”的现代设施农业的破局之路。从初到张家川时因霜冻而几乎信心尽失,到如今通过精准调控,让反季节大樱桃比别处更早上市,收益翻番;从父辈“看天脸色”的传统农耕,到如今依靠数据和科技的“智慧农业”……他用五年时间,在张家川的土地上,种下了一颗颗“反季节大樱桃”,也种下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从“种不活”到“种得好”:一场与气候的较量
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怀揣着对果业的热爱和对父辈成功经验的信心,县世亮从天水市秦州区来到张家川县龙山镇,承包了500多亩土地,种下了300多亩樱桃。然而,当地频发的霜冻天气,让他的樱桃屡屡受挫。“种上后发现每年都有霜冻,樱桃根本种不成功,一点信心都没有了。”回忆起那段日子,县世亮坦言曾一度陷入迷茫。
在与全国专家的交流学习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关键信息:张家川独特的地理气候,虽然给露天种植带来了挑战,却为设施大樱桃的休眠提供了绝佳条件。

2019年,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下,他在龙山镇建起100多亩设施大棚,把露天樱桃苗“请”进大棚,这一举措,不仅彻底解决了霜冻难题,保证了果品质量,更开启了反季节栽培的新篇章。樱桃上市时间大幅提前,收益也随之水涨船高,让县世亮重拾了信心。这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的生动缩影。

从 “靠经验”到“靠数据”:一场技术的升级

2022年,县世亮将目光投向张家川镇刘家村,流转121亩土地,新建26座冬暖棚种植大樱桃、40多亩联体三防棚种植葡萄和育苗。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张家川镇与龙山镇虽相隔不远,但气候、光照、降雨的细微差异,却让之前的经验屡屡碰壁。

“这对我的信心又是一次很大的打击。”县世亮坦言。但这一次,他的应对方式更加科学。他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远赴大连等地向果农“取经”,带回了更加扎实的科学种植经验。他发现,刘家村更早的寒冷期,正是实现提前升温、让樱桃更早上市的“黄金密码”。

如今,在县世亮的产业园里,传统的“凭感觉”已被精准的数据监测所取代。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长、土壤墒情等关键指标,都通过传感器实时收集,为樱桃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何时升温、何时授粉、何时水肥,都有数据作为科学依据。这种从“经验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升级,正是“十四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义。
从“自己富”到“共同富”:一场责任的接力
2019年入党后,县世亮的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樱桃收益好,我能挣钱,也要让更多群众一起挣钱。”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22年,张家川镇基地建成后,每年就能带动当地30多名群众长期就业,发放劳务工资近50万元,并为48户群众带来10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产业园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成了一个带动乡亲们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的“致富引擎”。

五年,县世亮用坚持与智慧,在张家川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果”的现代农业转型故事。他的经历,是“十四五”期间无数新农人扎根乡土、创新创业的缩影。未来,他将继续带领乡亲们,用科技赋能农业,用实干振兴乡村,让一颗颗樱桃,成为致富的“金果子”,也让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