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张家川县闫家乡大场、三友区域的3000亩汉麻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季。挺拔的汉麻缀满籽实,翠绿的麻叶在风中翻涌,收割机往来穿梭,浓郁的植物清香弥漫田野,一派丰收图景跃然眼前。这株被称作“软黄金”的汉麻,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你看这麻秆粗长、麻皮厚实,纤维质量比去年还好!”在汉麻采收现场,大场村村民马大哥捧着刚收割的汉麻难掩喜悦。得益于闫家乡温凉的气候与粘质土壤的先天优势,今年种植的汉麻不仅长势旺盛,更具有纤维多、色泽白的优质特性。田间地头,农户们与机械协同作战,割倒、打捆、转运一气呵成,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以前种玉米,每亩年收入才几百块钱,现在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打工有薪金,收入翻了好几番!”马大哥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有力支撑。闫家乡通过引进汉麻种植企业,成功流转3000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这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搭建起了务工增收平台。基地优先吸纳本乡及周边的脱贫户、留守妇女、老人参与种植、管护、采收等环节,全年用工需求稳定,仅采收季日均用工量就达50余人。“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挣100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正在给汉麻打捆的三友村村民李大娘抹了把额头的汗,笑容里满是满足。像这样“拿租金+挣工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直言“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丰收的底气,更来自科学管护与机制保障的双重守护。为了确保汉麻产业健康发展,闫家乡政企联合搭建管护围栏,整合公益性岗位人员与护林员开展日常巡查。这一举措既有效防范了牲畜侵扰,又与草原禁牧工作形成了良性互动,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并进。此外,基层党组织还主动发力,通过深化联农带农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稳稳攥住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的双重收益。

汉麻“全身是宝”,开发潜力巨大。其韧皮纤维可用于纺织加工,籽实是高档食用油原料,麻屑则可以加工成生物燃料或者菌棒基料,全链条开发潜力巨大。“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汉麻产业发展,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上下功夫,让这株‘致富麻’真正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坚实支撑。”闫家乡副乡长马宏表示。
眼下,收割后的汉麻正陆续送往初加工点,这株承载着农户希望的作物,正以饱满的收成绘就出闫家乡产业兴旺、群众富足的丰收画卷。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