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陇原大地浸染着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喜庆。9月22日,第二届张家川红花牛赛牛大会火热启幕,一场集产业检阅、成果展示与技术交流于一体的盛会,让乡村振兴的“牛”劲在赛场迸发。

赛场上,来自全县各乡镇的红花牛成了绝对主角。它们毛色油亮如缎,体型健硕匀称,或昂首伫立尽显精气神,或悠闲踱步展露风采。牛主人细致打理牛毛,眼神里的自豪与期待溢于言表。裁判俯身测量、逐一审视,围绕体型匀称度、肌肉发育度、毛色光泽度等核心指标科学考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牛王”“牛后”的归属。群众将赛场围观,手机镜头追着牛群记录精彩,欢呼与赞叹声此起彼伏,为丰收季的乡村添足了“牛”气。

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张家川红花牛是当地农民的“致富牛”,此次大赛更是产业实力的集中“检阅”。活动由中共张家川县委、张家川县人民政府主办,前期各乡镇严格筛选,推选的均是代表本地最高养殖水平、品种特征鲜明的优质牛只,评审全程公开透明,确保结果公正。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华永丽受邀点评时直言,参赛牛只无论体型还是体态都十分优秀,选出的“牛王”“牛后”就是产业的“活标杆”,直观反映了当地养殖水平的提升。

大赛的奖励非常“接地气”——一等奖10吨青贮饲草、二等奖5吨、三等奖3吨,这些奖励能直接减轻养殖户饲料成本负担,让大家直呼“实在”。捧回基础母牛一等奖的梁山镇玉钧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马维钧难掩激动:“这次获奖是对我多年科学养殖的肯定,以后会继续优化技术,精选饲料,科学喂养,培育出更优质的红花牛。”

未获奖的养殖户丝毫未减热情,反而干劲更足。“明年再来!”这不仅是比赛的结束,更是新一轮优质养殖的开始。他们纷纷把“明年对标‘牛王’‘牛后’养牛”当作新目标。“自从知道要办红花牛大赛,我就提前挑了合作社里最拔尖的牛来准备参赛。”马关镇大发展合作社负责人李旭升坦言,“其实获不获奖没那么重要,最关键是能借着这个机会,跟同行学经验、学技术,把我们合作社的养殖水平再提一提。”

热闹的赛牛大会,早已超越节庆活动本身,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现场,不少畜牧企业和投资者驻足考察,为后续合作铺路。养殖户们围着“牛王”“牛后”主人讨教经验,从饲料配比到疫病防治,交流氛围热烈。这背后,是张家川县对红花牛产业的精耕细作:通过实施专项选育改良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开展地标保护,品种纯度持续提升。2024年8月,年屠宰3万头牛的生产线投产,让产业从“育种繁育”延伸至“屠宰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截至目前,全县红花牛存栏量突破10万头,规模化发展格局稳固。

随着获奖名单揭晓,现场气氛推向顶峰。捧着荣誉证书的牛主人笑容灿烂,围观群众掌声不断。这场赛牛大会,不仅“赛”出了红花牛的优良品质,更“赛”出了养殖户的信心与乡村振兴的活力。红花牛张家川,为鲜嫩而生。这一品牌正载着张家川农民的增收梦,稳稳走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