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川县大阳镇,蓬勃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产业,正成为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明灯。往昔,这片土地上的传统农作物仅能带来微薄收益,而如今,中药材产业如旭日东升,为这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

大阳镇凭借深厚的产业底蕴,成为孕育中药材种植的一方沃土。近年来,镇政府紧扣全县“4 + 2”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创新探索“支部 + 基地 + 农户 + 公司”的多元经营模式,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推动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为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大阳镇的半夏、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态势迅猛。在下李村的半夏种植基地,村民正熟练地为半夏“开窗透气”,打造出一个个“天然空调”,以抵御高温,守护药苗健康生长。“这些苗子是去年10月份种下的,长势格外喜人。随着气温升高,必须多开些‘小窗户’,精准调节棚内温度。”大阳镇农业中心主任马伟一边在田间地头指导,一边耐心地向村民讲解要点。

走进南山梁中药材种植区,黑白覆膜纵横交错,宛如大地精心编织的精美锦缎;防晒网随风起伏摇曳,恰似灵动的音符在田野间欢快跳动;刚刚“喝饱”水分的药苗,在阳光的温柔轻抚下,正铆足劲儿茁壮成长。“今年,我们种植了300亩黄芪、110亩柴胡,还培育了几十亩党参苗,并且示范种植了一亩当归,苗木特意从云南引进。”张家川县努家园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杨西苍介绍道,言语间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大家看,这株党参苗木已经长到5厘米,叶片肥厚饱满,状态非常好!”来自甘肃岷县、拥有20多年丰富种植经验的石红中,正手把手地向村民传授种植技巧。从选种时的严格筛选,到育苗时的悉心照料,再到田间管理的一丝不苟,石红中凭借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为中药材种植全程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大阳镇引进了集引种、育苗、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晾晒加工厂。该加工厂配备先进的中药饮片和农副产品两条生产线,年加工药材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进程。

中药材产业的繁荣,让当地群众真切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小杨村村民王亚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难掩激动地说:“以前光靠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入少得可怜,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可好了,我在药材基地负责做饭和监工,一年能有3万多元收入,还能兼顾家里,往后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像王亚琴这样受益于中药材产业的村民还有很多,中药材产业不仅为村民带来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还在种植、管护、采收等各个环节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一份土地,多份收入”的美好愿景。如今,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愈发深沉,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无限憧憬。

据统计,大阳镇已在下李、大阳、南山等村发展种植党参、半夏、黄芪等中药材达3500余亩 。下一步,大阳镇将持续扩大种植规模,积极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探索中药材深加工领域,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将充分结合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集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动力。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