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丽莎)绿色环绕的张家川县川王镇,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此起彼伏的牛哞声已唤醒山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红花牛养殖产业蓬勃兴起,宛如一支激昂的奋进曲,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它不仅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更成为农户们增收致富的金色桥梁,为川王镇的乡村画卷添上了绚丽多彩的一笔。
规模养殖场:在岁月磨砺中成长壮大

时光拨回到2011年,三马养殖场在川王镇落地扎根,负责人马荣就此开启了他与红花牛的不解之缘。“创业初期,真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过不少难题,但我们从来没打退堂鼓。心里就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这事儿干成。”马荣感慨道。历经十余年的风雨洗礼,三马养殖场在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上不断沉淀积累,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如今,走进养殖场,只见一头头红花牛毛色鲜亮、体格健壮,存栏量稳稳保持在三百多头。为了让牛群始终保持优良品质,三马养殖场不断优化牛群结构。今年,马荣从张掖、武威引进了一百多头优质红花牛。这些新成员的加入,为牛群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养殖场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而县上推行的红花牛养殖奖补政策,更是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助力养殖场加速腾飞。“去年,养殖场一下子迎来了八十多头小牛犊的诞生,可把我们高兴坏了。更让人惊喜的是,按照见犊补母政策,我们拿到了八万多元的补贴资金。”马荣兴奋地说道,“这笔钱对我们来说太及时了,不仅大大缓解了养殖成本压力,更让我们坚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决心。以后,我们要把养殖场办得更大、更好!”

为了让这些宝贝牛儿们吃得健康、长得茁壮,三马养殖场还自己种了一百多亩饲料玉米。每到收获季节,那一片片金黄的玉米地,就像是为养殖场铺上的金色地毯。不仅如此,养殖场每年还会收购四千多吨饲草,从源头上为红花牛养殖的质量和规模提供了坚实保障。
合作社:产业辐射的温暖纽带
沿着乡间小路,走进松树湾村,松树湾种养殖合作社的圈舍里,红花牛或悠闲踱步,或低头进食,一派悠然景象。合作社负责人马国孝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们合作社现在存栏125头红花牛,4栋圈舍里全是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宝贝。每年繁育牛犊约60头,年出栏40头左右。红花牛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市场价格也稳定,养殖前景很广。”

然而,松树湾种养殖合作社的志向远不止于此。马国孝满怀热情地说:“我们一直想着,不能只顾自己发展,得带着周边的乡亲们一起富起来。现在,我们已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了500余亩饲料玉米,乡亲们不仅有了额外的收入,还学到了种植技术。而且,我们还为3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这种“合作社+村集体经济+ 农户”的发展模式,就像一条温暖而坚韧的纽带,一头紧紧系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一头牢牢连着农户们的增收致富梦。在这条纽带的牵引下,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优化升级,一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产业集群:乡村振兴的坚强脊梁
如今的川王镇,红花牛养殖产业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集群态势。全镇红花牛存栏量约2500头,1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与8个家庭农场如璀璨繁星,点缀在这片土地上。它们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川王镇红花牛养殖产业的坚实骨架。此外,还有467户养牛户积极投身其中,大家齐心协力,让红花牛养殖真正成为川王镇的特色支柱产业。

从个体养殖场的稳步发展到合作社的示范引领,再到全镇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川王镇红花牛养殖产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后,川王镇将继续深挖红花牛养殖潜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让红花牛养殖产业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富裕的“金钥匙”。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