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张家川县恭门镇正悄然上演着一场令人瞩目的华丽蝶变。近日,恭门镇河北村、麻崖村村民自发行动起来,自筹资金开展村内道路硬化工程,成为当地乡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村民从“要我建设”到“我要建设”意识转变的有力见证。

曾经,恭门镇河北村和麻山村的道路犹如乡村发展的羁绊。晴天,尘土飞扬,遮蔽了村民前行的视野;雨天,泥泞满途,困住了乡村发展的脚步。道路不畅,不仅让村民出行艰难,更成为农产品外销的“拦路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议题上,村民大多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将改善的希望寄托于政府力量,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乡村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幸福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

一场关于道路的“自我救赎”悄然拉开帷幕。当自筹资金修路的提议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响应。从垂暮老人到热血青年,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毫不犹豫地掏出积蓄。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支持,他们深知家乡的发展是自己永远的牵挂。
河北村党支部书记范文斌介绍道:“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要求,我村积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通过动员群众投资投劳压管道2700余米,砌护坡7处、铺设钢筋网片500余平方米。群众投资合计35万多元。通过群众积极参与将‘要我’建设转变为‘我要’建设。下一步我村将再动员群众参与到乡村绿化之中,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共建共制共享的格局。”

资金到位后,村民们的建设热情愈发高涨。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深度参与到修路的每一个环节。有的村民主动担任质量监督员,每天坚守在施工现场,对每一处施工细节都严格把关;有的村民则化身为后勤保障员,为施工队伍提供食物和水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整个修路过程中,村民们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与协作精神,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出使,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
“以前村里的路实在难走,我们村在山上,出门特别不方便。现在好了,自己动手修路,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有盼头!”河北村村民王红育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恭门镇村民自筹资金硬化道路,通过参与建设,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显著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恭门镇的实践,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这一实践充分证明,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输血”与“造血”双轮驱动,能够激发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镇党委书记妥宝玉所言:“这条路修通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干群之间的‘心距’。”

近年来,恭门镇持续在完善基础设施,壮大乡村产业,守护绿水青山等方面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越来越多的村庄以恭门镇乡村建设为榜样,让群众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