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赶紧,出把力,牛蹄已经出来了。”
“118斤,这头小牛犊长得可真健壮!”

来到张家川县马关镇大发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幸见证了小牛犊出生过程,这已经是截至三月底的第45头“新成员”了。科技的春风拂过,牛犊出栏量实现了显著增长,产业发展的步伐愈发稳健而有力。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畜牧养殖作为张家川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宛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中,“张家川红花牛”作为当地的特色品牌,于2012年荣获国家级地标产品认证,其生产区域遍布全县15个乡镇255个行政村,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这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张家川县传承畜牧文化的生动体现。

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张家川红花牛产业的领军者,在负责人李旭升的带领下,始终坚守着对红花牛繁育的专注与热爱。目前,合作社红花牛存栏量稳定保持在400头左右,每年可成功繁育出180至200头小牛犊。其销售网络广泛覆盖张家川、宁夏、陕西汉中一带,红花牛凭借着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等优良品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成为了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曾经的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忆起过去,养殖人员老王感慨万千:“以前全靠经验,牛犊生病、繁育率低的问题经常让我们头疼。但现在不一样了,科技帮了大忙!”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如同破晓的曙光,为红花牛养殖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与国家科技特派团展开深度合作。特派团的专家和张家川县畜牧站技术人员为合作社带来最前沿的养殖技术和先进理念。肉牛冻精改良技术的应用,宛如为红花牛的繁育工作装上了一台强大的引擎。通过精准筛选优良胚胎,不仅使牛犊的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体格更为健壮、抗病能力更强,还大幅提高了繁育成功率。据统计,应用该技术后,繁育成功率较以往提升了近30%,小牛犊的品质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李旭升感慨道,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同坚实的后盾,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饲草补贴到牛犊补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极大地减轻了合作社的养殖成本,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如今,合作社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还引入了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的华丽转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得到了极大增强。

在科技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张家川县红花牛产业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向着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一产业不仅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带动了众多农民增收致富,更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好画卷。

张家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杨来康介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肉牛产业发展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位置。围绕“4+2”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畜牧扩量提质行动,推动全县肉牛产业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截至2024年底,张家川红花牛存栏量已达10万头,养殖场(合作社)发展到220个,规模养牛户增至4800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饲草料加工企业达到4家,大型活畜交易市场有2处,牛羊屠宰企业2家,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完善。伊味思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的“伊味思”牛肉与牧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关山牧歌”牛肉成功跻身甘味企业商标品牌行列,甘肃川恒肉牛、牧歌肉牛的产品也获得无公害认证。这些品牌和认证,不仅提升了张家川红花牛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还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