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张家川县有效依托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全方位整合运用医疗帮扶人才资源,通过创新医疗人才帮扶模式、成功引入先进医疗技术,实现了从单纯“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全县医疗服务保障水平。

在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正在查房的“组团式”帮扶队员、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选派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吴俊龙。他说:“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团队通过培训、带教等方式,帮助医院医护人员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团队还利用远程医疗等技术,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确保帮扶效果的可持续性,目的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谈及下一步打算,吴俊龙表示团队将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将张家川县医院神经外科建设成为区域重点学科,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实现“造血”式帮扶,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团队自2022年入驻以来,通过手术示范、教学查房、病例研讨、培训讲座等多元方式,把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和先进技术向当地医护人员倾囊相授。两年多时间,累计开展新技术153项,其中59项填补县域空白,精心带教骨干医师35名,成功创建血管通路护理门诊等6个新科室,实现医疗质量与管理的双重革新。
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丁翔深有感触地说:“长期以来,受限于医疗资源不足等原因,张家川县骨科发展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全县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专家的帮助下,县医院医疗技术及服务质效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近两年来,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全院骨科各种微创手术普及和推广、尤其是脊柱及关节各种微创手术治疗实现了新突破。”

“组团式”医疗帮扶为广大患者带来的成效是显著的,张家川县患者外出转院率大幅下降,医疗服务可及性增强。在儿科病区,即将治愈出院的患儿张某某喜笑颜开,家属介绍说:“以前娃娃们稍微有些重一点的病我们都要跑到市上去。现在有了市医院专家,我们看病,方便多了”。
通过一系列医疗“组团式”帮扶措施和新业务新技术的引进,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接诊人数、出院人数、手术治愈率逐年递增,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高,帮扶成果惠及了千家万户。

“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移红艳介绍:“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提升张家川县的整体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今年我们确立儿科、外科为重点帮扶科。科室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先后培养了31名业务骨干,开展了脊柱骨折术后快速康复等21项新技术。让张家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级别的诊疗服务”。
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铁建军说:“‘组团式’医疗人才帮扶工作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医院党委坚持把‘组团式’帮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推动帮扶工作同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将年度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结合,持续抓好帮扶工作落实。二是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尽力为帮扶团队专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着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提升医院整体服务和技术水平。下一步,全院将继续加强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沟通对接,深化帮扶合作,打造一批特色专科,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诊疗技术”。

现如今,通过“组团式”医疗人才帮扶,“群众不跑专家跑”这一愿望在张家川县得到了实现。2023年以来,张家川县坚持“人才兴医”战略,以聘请张家川籍在外医疗工作者开设“名医工作室”为切入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目前,张家川县共引进县外名医45名,其中张家川籍名医12人。同时,通过教学查房、业务培训、定期坐诊等多项帮扶制度和政策落实,促进县域内医疗机构业务水平快速提升。
张家川县借力“组团式帮扶”与“名医工作室”双引擎驱动,持续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级医疗人才优势,不断创新新技术、新业务应用,大幅提升了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让全县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为健康张家川建设贡献力量。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