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促振兴 一片丹心育新人
——记天津滨海新区教育“组团式”帮扶成员刘宝庆

2024年8月,时任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天津滨海中专)副校长的刘宝庆,怀揣着支援西部的教育梦想,肩负着组织赋予的职责使命,远赴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担任张家川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主任,正式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教育“组团式”帮扶新征程。任职以来,刘宝庆带领着他的帮扶团队,以微光笃行、倾丹心育人,奏响了津甘两地教育合作的“交响曲”,为张家川县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把脉问诊,深入一线破瓶颈
有着多年职教经历的刘宝庆始终秉持“职业教育是造福家庭、造福民生的教育”的理念,第一时间深入学校调研摸排,为当地职业教育把脉问诊。通过组织座谈会、家访、听课、个别谈话,开展学生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问卷调查等方式,详细了解张家川县职教中心的办学历史和现状,以及师生诉求和社会需求,汇总梳理出了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和短板弱项,同时结合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工作思路。
“张家川县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我三年的任职期间,一定要尽我所能为这里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他凡事亲力亲为、扎根学校,与超过30位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学生及其家庭背景,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力求提高教育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精准赋能,创新模式破难题
“刘宝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天水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主动与当地援甘帮扶组对接,下准资源整合“先手棋”,积极推动并参与成立了以张家川县职教中心、秦安职专、麦积职专为核心的天水市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职教联盟,这一举措的实施打破了帮扶团队“单兵作战”壁垒,开启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为拓宽学校人才培养路径、促进人才交流互动、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搭上了东西部教育一体化建设快车,成功加入了“北京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和“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联盟”,为学校跨越式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使其能在首都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浪潮以及京津冀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精准发力,为山区学子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助力张家川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靶向施策,“输”“造”并重强队伍
“要充分发挥帮扶教育人才团队在教育理念、教学技艺、专业知识、教育科研等方面优势,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年轻教师上下功夫,扎实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本土教师队伍。”这是刘宝庆对帮扶团队提出的工作要求。
如何更有效、更快速地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成为他赴任后极力解决的首要任务。在他的带领下,张家川职中帮扶团队立足县情、校情,先后实施了“青蓝工程”和“雁阵工程”,并从备课、上课、作业等教师基本功方面进行具体指导,通过开设示范课、听评课、磨课等活动,定人定学科地开展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指导青年教师成长,面对面提升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素养,做到了由培育优秀个人到培养优秀团队的有效转变,全方位促进教师成长。
为让帮扶达到“1+1>2”的效果,学校先后与天津滨海新区大港职成教中心签订对口帮扶协议,设立了天津滨海新区大港职成教中心李子艳名师工作站。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师徒结对、展示课等活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将天津优质教学理念、办学经验、教学方法、教育资源源源不断传递给张家川县职中,全面推动两校在专业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输血+造血+活血”的教师培养模式,全方位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2024年,学校2名教师获得县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得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县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得优秀思政课教师。在全县初高中“千校万师”赛课活动中4名教师获一等奖,2名教师获二等奖。在全县中小学精品思政视频课竞赛中2名教师获一等奖。学校教师发表省级论文5篇,2项科研项目通过市级课题立项。同时,师生技能大赛捷报频传,4名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8名教师获市级大赛一等奖。21名学生获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5名获二等奖,63名获三等奖,获奖率达57%。

微光如炬,照亮学子求学之路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们都能受到公平的教育,他启动了职教中心“学生大走访”活动,制定了《教师包抓学生责任制》,时刻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用心用情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生成长规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模式,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具有职中特色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志合者,不宜山海为远。一路走来,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涵养师德匠心,践行躬耕态度,切实肩负起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莘莘学子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教育帮扶的种子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在山海之间书写着教育“组团式”帮扶华美的篇章。
(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