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记者走进张家川县大阳镇探寻红花牛养殖产业在政策助力下的蓬勃生机,亲眼见证养殖户们迎来的新机遇与新收获。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领域,其中对肉牛养殖提质增效的明确指引,恰似一缕春风,为张家川县大阳镇的红花牛养殖产业送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极大地提振了养殖户们的信心。

记者来到大阳镇闫庄村的嘉兴养殖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100多头毛色鲜亮的红花牛,它们正悠然自得地沐浴着阳光,惬意地进食。作为有着十余年养牛经验的行家里手,闫东旭对红花牛的优势烂熟于心:“这牛品种优良,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对咱们这儿的环境适应性强。”如今,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养殖实现了机械化升级。以往需要几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他借助先进设备一人就能轻松搞定,养殖成本大幅下降。而且,饲料补贴、养殖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政策支持,仅去年一年,他拿到的牛犊补贴就超过4万元。这一系列的利好,更加坚定了他扩大养殖规模的决心。目前,一批体重约700公斤的牛即将销往宁夏,每头牛的售价可达一万五六。看着他满怀憧憬地“如数家珍”般盘算着美好的“牛”景,还热情地分享着养殖经验和技术,让人感受到他对未来的满满信心。

在永盛茂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牛儿们膘肥体壮,正低头专注地进食。合作社负责人闫根虎介绍道,过去销售渠道单一,常常为牛的销路发愁。但如今,在政府的积极牵线搭桥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以及借助电商销售平台,构建起“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有效拓宽了红花牛的市场,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随后,记者来到聚凯养殖家庭农场。农场主闫虎孙夫妇正与大阳镇畜牧专干高翔热烈地交流着养殖经验。高翔一边仔细地观察着饲料的调配情况,一边耐心地给农场主夫妇讲解饲养过程中的要点。

闫虎孙介绍说:“我们的家庭农场于2023年初创建,起初仅有十来头牛。经过三年的精心经营,如今存栏量已达到二十多头,期间还成功出售了七八头牛。虽然儿子在外地工作,但老两口身体硬朗,养牛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高翔经常来,我们都成‘老交情’了。从养殖技术到疫病防控,再到流通销售,他手把手地教我们,让我们少走了太多的弯路。”农场主满怀感激地说道。
高翔,这位30出头、中等身材的畜牧专干,可是养殖户们心中名副其实的“犇小伙”。养殖户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说起从事畜牧养殖工作的初衷,高翔回忆道,他从小看着父亲养牛。那时,村里的玉米和秸秆都会送到他家作为牛的饲料,这不仅解决了牛的口粮问题,还带动了不少村民增加收入。然而,由于父亲养殖经验不足,每当牛生病时总是束手无策,导致后期出现了亏损。这段经历让他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畜牧养殖领域学到专业技术。凭借着这份坚定的信念,高翔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大阳镇,回到这片祖祖辈辈辛勤打拼的田野,全身心地投入到畜牧工作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养殖技术分享给每一位养殖户,只为了让大家在养殖的道路上少一些经济损失,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收入。

如今,大阳镇的红花牛养殖产业不仅成为了农户增收的关键支柱,还强力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饲料加工、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一条完整且充满活力的产业链条。
截至目前,大阳镇红花牛存栏量已达到3300多头,颇具规模的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共计13家,个体养殖户也有300多户。大阳镇作为张家川县红花牛养殖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充分展现了在政策引领、技术支持以及养殖户积极参与下的成功模式。相信在政策的强劲东风下,大阳镇必将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乡村致富之路,让更多的村民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为大阳镇的乡村振兴绘就更加绚丽壮美的新画卷,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