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前已排起长队。眼科诊室内,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马君择正在调试超声乳化仪,准备为当天的第一位白内障患者手术。这是他在家乡服务的第20个周六。
车轮丈量医者心
“能看清了!连药盒上的小字都清清楚楚!”72岁的马老汉揭开纱布时激动得声音发颤。作为新年首批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的17位白内障患者之一,他特意让儿子用手机录下重见光明的瞬间。诊室墙上的列车时刻表记录着这位眼科专家的归乡轨迹:每逢周五乘坐高铁载着他跨越秦岭,转汽车跨越400公里返乡坐诊,周日又披着星光返程西安。已成为这位眼科专家的固定行程。

镜影流转见仁心
三楼消化内镜中心此刻宛如光影剧场。周六早晨7点,麻醉师精准控制着镇静剂量,护士团队流水线式消毒器械,通用医疗西安医院马骋主任盯着4K超清显示屏,手中内镜灵巧如游鱼,早期胃息肉清晰可见。“以前做肠镜要跑到市上排队半个月,现在当天检查当天出结果。”正接受检查的村民感慨。数据显示,自名医工作室运行以来,消化道早癌检出率提升26%,治疗费用较外转就医降低70%。

薪火相传赤子情
住院部八楼的手术室无影灯长明。甘肃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马鸿远刚完成一例腹腔镜手术。手术室外,家属感叹道:“省城专家主刀,县医院收费,真是没想到!”。下了手术,住院部外科的病房里,马鸿远主任举着CT片,带着5名本地医生分析病例:“这类结石要采用可视穿刺,就像用GPS定位病灶。”
山路蜿蜒仁爱长
二月的张家川细雨绵绵,兰大二院杜志兴主任的义诊车队已在濛濛细雨中向刘家村进发。作为名医工作室发起人,他在颠簸的车厢里讲述初衷:“当年是乡亲们凑齐粮票送我上的大学,老家的乡亲们看个病要翻两座山,我一直有个愿望‘总有一天要让山里人看病不再难’。”此刻的村委会院里,临时诊台前熙熙攘攘,儿科专家用体温焐热听诊器,妇科、内科前已围满了人,外科医生深入农家为留守老人检查疾病。
归雁工程筑暖巢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张家川县“柔性引才”政策的持续发力。院党委书记铁建军介绍,通过建立“名医工作室”“弹性坐诊”等机制,已吸引6位专家返乡服务。2025年将新增签约8名专家,涵盖神经内科、心血管、耳鼻喉等紧缺领域。“现在县医院年开展三四级手术占比从18%提升至50%,今年还要扩建名医工作站,让更多百姓受益。”
暮色中,杜志兴和他的医疗队再次踏上归途。窗外掠过点点灯火,那是刘家村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正如名医工作室的仁术之光,照亮了深山每一个角落。这穿越秦陇大地的归乡路,丈量着医者反哺的深情,更铺就了一条永不熄灭的健康通途。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