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聚焦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
不负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张家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积极谋划布局构建“4+2”现代产业体系,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乡村振兴的主抓手,特别是围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产业引良种,重育苗,强管理,抓园区,增效益,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助力农业发展乘上现代化快车。
民以食为天,时蔬供给是关乎百姓民生的大事。为保障城乡居民蔬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产品质量、解决供需矛盾、降低蔬菜价格、助力乡村振兴,张家川县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把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建成马关镇、刘堡镇2个蔬菜产业园区,恭门镇、木河乡2个设施蔬菜产业基地,蔬菜生产发展迅速。
坐落于刘堡镇的中部蔬菜产业园区,是县域内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园区无土栽培的荷兰瑞克斯旺樱桃小番茄实属“火”了一番,通过冷链运输车直接供往上海、广州、新疆、青海等地,更有大笔订单销往国内顶级的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深圳海吉星农批市场”,让张家川现代化玻璃温室里的果蔬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中部蔬菜产业园区现有79个功能各异的果蔬大棚,据园区负责人杨俊峰介绍,环控温度是决定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从育苗、嫁接、管理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用心。金秋时节,园区里又迎来“上新”,番茄“毛粉802”、茄子“牛心茄”、黄瓜“津优409”、辣椒“陇椒8号”四大蔬菜新品大丰收,杨俊峰说:“从选种开始,我们考虑到周边市场需求以及产量,所以选择了这些品种。在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掌握了蔬菜育苗技术,目前,各类蔬菜已经大量上市,并且从价格到品质占据了市场优势地位。其中,‘牛心茄’是首次引入张家川市场,平均长度可达到37公分,单个重量可达到2.5斤,生长周期和产量都非常可观。”
张家川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更显著的体现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迅速和食用菌产业逐渐兴起上。2010年时,全县中药材只有0.3万亩,到2022年增加到1.3万亩,2022年底中药材总产5194吨,总产值7173万元。2023年是县域食用菌产业发展进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县种植食用菌120亩,产量344.2吨,产值833.2万元,满足人民群众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中药材主要有黄芪、红芪、黄芩、独活、党参、板蓝根、柴胡、大黄、艾草、冬花、金银花、芍药、半夏等13种。在甘肃天水圣慈药业有限公司大阳分公司、张家川县绿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甘肃丰源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辐射带动下,建成中药材加工3处,开展良种繁育、基地种植、科研开发、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实现了中药材的延链补链,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
食用菌种植主要分布在龙山、大阳、刘堡、恭门、闫家等5乡镇的7村,以钢架大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平菇、榆黄菇、香菇、黑木耳、灵芝、猴头菇、羊肚菌等。在刘堡镇米家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烘干设备正在进行香菇脱水烘干作业,工人们在一旁分拣,经过分拣后更为优质的将被发往西安、兰州、福建等地,江苏的方便面厂也是主要客户,其余优质的将被烘干后卖到本地调味料市场,成为调味料的添加成分。
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农业农村局技术支持和现代农业实干家的多方共同努力下,如今张家川的现代农业正在迈向做优做强的道路,以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大力推广“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有力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先进技术,实现农业数字化,组建专业团队,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正迸发强劲动力。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