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时节,走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处处都能感受到项目建设的热潮。今年以来,张家川县抢抓有利时机,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加速跑,一个个已建或在建的重点项目储备潜能,集聚后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一区三园”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驱车前往张家川县城的路上,途经胡川镇,“张家川省级经济开发区”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近年来,张家川县按照“一区三园”功能定位,把经济开发区建设作为发展主推力,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打造“特色突出、层次分明、优势明显、集聚力强、效益良好”的新型工业体系。走进厂区,只见机械车辆来回穿梭,各类建筑材料堆放有序,一座座现代化工厂已现雏形。

张家川县经济开发区于2018年9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开发区,规划区域总面积2.16万亩。近年来,围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着力打造新型工业体系,将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截至2022年底,开发区已入驻和纳入管理的企业有23家。

作为省级开发区,张家川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区三园’进行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中部生物医药和新能源配套产业园、西部食品加工和餐饮配套产业园、东部新型建材及新能源产业园。
位于胡川镇的中部生物医药和新能源配套产业园,当前可利用土地940亩,主要依托国药集团太极羲皇阿胶有限公司,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围绕风电、光伏发电和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配套产业。西部食品加工和餐饮配套产业园建设项目预计今年启动,规划面积2940亩,主要围绕做大做强餐饮服务业,打造餐饮服务业食材原料供应基地,建设食品加工业聚集区。同时,依托静天高速和电商服务体系,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按照规划,东部新能源和新型建材产业园,将主要发展以装配式建材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和以风电、抽水蓄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待工业园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极大提升经济开发区整体承载能力和招商引资吸引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
优化布局推动教育提质增效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关千家万户,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张家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通过高位部署、整体开发,构建了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县教育质量。

张家川县西城教育园区位于县城西城区,为有效缓解城区教育资源压力,县上规划建设张家川县西城教育园区。西城教育园区包含一所完全中学、一所标准化小学和一所普惠性幼儿园,总占地面积16.6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新增学位6930个,其中:高中部3个年级60个教学班3000个学位,初中部3个年级36个教学班1800个学位,小学部6个年级30个教学班1500个学位,幼儿部21个幼儿班630个园位,可满足2760名学生寄宿。

西城教育园区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城区教育布局,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服务体系,缓解城区优质学校办学压力,推进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中小学和幼儿园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目标。

而这些项目只是张家川县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70年来,张家川县按照国家、省市战略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项目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面貌日益改善,项目建设呈现规模、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60周年县庆(2013年)以来,张家川县共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券、省级专项等各类项目到位资金103亿元,先后推进建设90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48亿元。天(水)-平(凉)铁路、庄(浪)-天(水)和县城-恭门火车站二级公路建成通车,静天高速张家川段顺利实施,今年7月份建成通车;改建三级公路53公里,整治“畅返不畅”672公里,全县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9%,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标,2022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依托东峡、石峡、富川3座水库,自西向东建成了6处跨乡镇、跨流域千吨万人以上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广大父老乡亲实现了祖祖辈辈用得上自来水的梦想;县城老城区改造深入推进、基础短板有效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东城区、西城区、北城区开发加速推进,县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框架基本形成,相继打造了刘堡、马鹿等一批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特色小镇,建成了一批乡村建设示范村,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三大领域,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抢抓机遇、争先创优,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张家川县也将借助项目建设这一强大引擎,必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行。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