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堡镇位于张家川县中部,辖18村82个村民小组18408人,回族占81.2%。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刘堡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锚定一个目标,紧扣两个定位,突出六项措施,抓实八项工作”的“1268”创建工作思路,亮目标、强担当、促落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刘堡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锚定一个目标不放松。坚持以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为目标,开展“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排头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提升创建水平,引导和激励全镇回汉干部群众,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张家川而努力奋斗。

紧扣两个定位创特色。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全镇改革发展任务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紧紧围绕张家川县打造民族地区转型升级示范区这一中心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刘堡区位优势,拓展强化两个定位:一是打造“乌龙头之乡”。推动乌龙头产业提质增效,在现有规模基础上补植补造2600亩,建成育苗基地1处,在川区建成5个乌龙头反季节种植大棚;二是打造“两个基地”,即张家川县中部蔬菜产业园区和张家川县现代肉牛产业园区。

突出六项措施强保障。一是抓党建,强化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二个必须”的重要思想,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二是抓宣传,强化舆论引导。有效利用各种时间节点,通过标语横幅、应急广播、电子屏、宣传资料、微信工作群等各类媒介做好宣传,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三是抓制度,强化机制保障。健全镇村、辖区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建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党委议事机制、领导责任机制,实行镇村“两级管理网络和责任制”,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四是抓重点,强化宗教事务管理。制定《刘堡镇民族宗教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宗教场所“五进”活动,组织开展宗教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工作。五是抓长效,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指导农户和宗教场所对标找差距,开展自我排查,落实疫情防控重点措施。六是抓排查,强化矛盾纠纷化解。将创建工作与平安建设紧密结合,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充分发挥镇综治办和司法所调解作用,巩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抓实八项工作干到底。一是开展全覆盖争创活动。在全镇开展全面争创工作,命名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单位、示范家庭、示范清真寺和模范个人,实现创建工作各领域“全覆盖”。二是开展“八进”活动。切实发挥好乡镇机关、行政村、企业、学校、清真寺、“两新组织”等创建工作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深入实施“七大工程”,力争把“八进”活动做好做精,在全社会营造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开展民族宗教法治讲座。以“法治凝聚共识,团结铸就梦想”为主题,邀请宗教人士和各族群众代表参加宣传讲座,把民族宗教政策宣传落实到基层。四是开展民族团结文化下乡活动。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石榴杯为主题,邀请文艺志愿者、书法家、摄影家、各族群众代表进行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文艺演出、节庆民俗大联欢等实体化活动,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五是挖掘民族团结先进事迹。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打造刘堡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全镇范围内宣传推介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六是开展庄天二级公路集中亮化。在二级路沿线实施“亮化工程”,改善各族群众人居环境,解决群众夜间出行难问题。七是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国土绿化活动。从刘堡村泰山庙到高家村庙儿川进行300亩面山绿化,以植树护绿活动为抓手,发动各族群众爱树、植树、护树,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八是壮大培育一批富民产业。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县城菜篮子基地和中部肉牛繁育养殖基地,吸纳各族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