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张家川县文旅事业深度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软实力(图)
(2020/11/17 10:35:31)  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开栏语】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伟大目标,迈向新征程的开始。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和“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从即日起,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所属网站、“印象张家川”客户端等各媒体平台将开设《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专栏,讲述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张家川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励全县干部群众砥砺奋进、顽强拼搏,继续为建设幸福美好张家川而努力奋斗。

  回眸“十三五”,成果喜人

  “十三五”期间,张家川县文旅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张家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文旅强县战略定位,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旅产业为重点,以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旅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举措,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全县“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各项重点目标任务取得了明显进展,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十三五期间,张家川县建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个,建成乡村记忆馆15个,提升完善农家书屋272家,建成农村固定放映点3个,创建村级文化文体社团269个。县文化馆和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三级馆,15个乡镇总分馆制建设基本完成。投资4200万元,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55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投资3400万元,实施了255个行政村数字电视网络全(宽带乡村)工程,投资400万元,实施了中央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二期工程马鹿镇小岭子梁转播台和马关镇新义梁转播台建设,投资180万元实施了圆树梁高山台站建设项目。投资830万元实施了全县应急广播系统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已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四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按照“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推陈出新、常演常新”的要求,连年实施“文化三下乡”、“送戏下乡”、“图书六进”、扶贫文艺演出等惠民活动。持续打造公共文体活动品牌,连续3年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下乡惠民演出100余场次,观看人数达20万余人。连年组织“纳凉晚会”、秦腔票友大赛、“舞美人生”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演出活动。连续举办张家川县全民阅读、“绿书签行动”、“诗书传家·成就梦想”中华诗文经典诵读比赛颁奖典礼暨系列文艺展演颁奖晚会。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组织开展了全县干部职工合唱比赛、“祖国颂·中国梦”大型文艺晚会、“庆中秋·迎国庆”秦腔惠民演出周活动、张家川县文创产品国庆集中展示等大型活动。连续5年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灯谜竞猜、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等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举办了张家川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印象张家川”书画展和马关镇首届文化旅游节。利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富有民俗气息、新时代气息的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实现城乡文化活动全履盖。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不断增强

  过去的六年里,张家川县连续被天水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文物安全先进县区称号。全县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18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文物点112处),馆藏文物一万余件,马家塬遗址出土的文物先后在国家博物馆等亮相展出。抢救清理发掘上磨村金代墓葬,搬运回彩绘画像砖70余块,填补了张家川县金代历史资源的空缺,为研究张家川县金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举办了“汉之风?石之韵”汉画像石拓片展、“文化中枢的博物馆,赏元明清黑釉瓷”展、“影像张家川1936”图片专题展、高真先生生前书画作品展、“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红色收藏展等5次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共接待党政机关干部、学生、群众等30000余人次。连续举办了文化创意产品大赛,征集文创产品达上千余件,在第三届全市文创大赛中,我县分别获得金银铜三项大奖。连年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编制完成了《马家塬遗址保护总规划》,并经省级评审原则通过,已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复。《印象张家川》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丛书已完成初稿。完成河峪摩崖石刻三维扫描工作。马家塬基础设施保护项目及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相继获批实施。充分挖掘传统民俗、非遗项目等特色文化资源,振兴传统工艺。张家川“花儿”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对外交流影响不断扩大

  连续举办五届关山文化旅游节,举办了三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制作大赛及文化交流及书画展览。举办了《古汉阳太守刘福功德颂》东汉摩崖石刻研讨会。组织3名县级“花儿”传承人赴敦煌参加2019年丝路记忆·西北五省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介活动。拍摄完成了以“寻梦丝路·人文天水”“共鸣叫响丝路·同撰如意甘肃”为主题的张家川县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宣传片,在CCTV-发现之旅和香港卫视播出。张家川县马家塬西戎墓地在央视CCTV-10《探索·发现》栏目中播出。加强与周边县区的交流合作,开展区域文化互动,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先后参加由甘肃省文物局在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丝路孔道”大型展览、由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举办的“鉴镜知古——五县一区精品铜镜联展”、由天水市博物馆举办的建馆40周年系列原创展览之“西垂有声——天水地区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成果展”暨张家川、庄浪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联展。参加了由平凉市庄浪县文旅局、庄浪县博物馆承办的以“金石恒久远·墨拓传千年”书画展和由酒泉市博物馆主办,清水县博物馆承办的“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加大学术研究力度。按照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人才培训项目要求,邀请鄂州市博物馆原复原复制研究所所长、原副馆长、名誉馆长董亚巍先生开展《东周青铜范铸工艺》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活动。参加甘肃省第五届“群星艺术节”,文化馆创作的“花儿”《白葡萄》,获得音乐类三等奖;《口弦声声扇韵情》获得舞蹈类三等奖,《梨花颂》获得广场舞类三等奖。组织3名县级“花儿”传承人赴敦煌参加丝路记忆·西北五省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组织花儿歌手参加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围绕群众体育“六边工程”建设,积极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和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高度融合,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完成了张家川县篮球场地、乒乓球场地、羽毛球场地、老年门球场地的改造升级工程,为全县9个行政村派发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器材,建成了一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广场。投资600万元,启动实施张家川县县级田径跑道和足球场建设项目,对原体育中心进行了升级。组织各乡镇开展了张家川县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全县体育场地单位普查284处,有体育场地528处,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有体育场地284个,场地总面积达到28.4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89平方米。创建“关山杯”体育活动品牌,连续举办了两届“关山杯”全民健身徒步行活动,组织举办“薪火传承·中国健康跑”张家川县全民健身活动。组队参加2019年天水市干部职工篮球赛,荣获县区组二等奖。参加2019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天水麦积站第五届“伏羲杯”龙舟赛和清水县第三届“天麟集团·轩辕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分别获得优秀组织奖。成功举办了两届脱贫攻坚帮扶支援工作队员健身运动会。组织开展了“迎中秋  庆国庆”文旅系统干部职工运动会和全县篮球友谊邀请赛。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在张家川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张家川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张家川县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县的实施意见》和《张家川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文化旅游强县建设”战略定位。成立了张家川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已基本确定。编制完成了《张家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张家川县文化旅游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争取省级行业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完成马鹿镇花园村、寺湾村,恭门镇付川村、河峪村,平安乡水泉村,闫家乡车古村60户农家乐建设;争取到省级、第一、第二批财政专项扶贫专项资金379万元,新建完成恭门镇河峪村、天河村,平安乡水泉村29户农家乐及辅助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项目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并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底全面建成。完成了马鹿镇云凤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秦家塬景区旅游基础公共服务实施建设项目可研。加大对旅游厕所建设投入力度,总投资29.1万元,完成旅游厕所建设8个(新建旅游厕所6个,改建旅游厕所2个),旅游专业合作社7家。马鹿镇花园村被列为省级专业旅游示范村。截止目前,旅游人数达到200万人次,综合收入约12亿元),同比增长26%和30%。

  文旅市场监管规范有序

  认真履行文化市场领域监管职能,市场监管能力不断加强。紧盯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生产经营安全,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六大专项行动,杜绝政治类、宗教类、淫秽色情类非法出版物和侵权盗版出版物,加大中小学教辅教材出版发行、游商地摊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结合文化旅游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行业乱象政治力度,先后取缔文化娱乐场所5家,确保了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健康稳定。按照“七进”“十有”“五无”要求,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

  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过去的几年中,张家川县文旅系统先后制定了《张家川县精准扶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张家川县“乡村舞台”建设方案》《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张家川县“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张家川县文化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面推进我县文化脱贫攻坚提供了政策保障。先后建成并完成了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定级达标工作,并配备了90万元的设施设备,进一步增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活力,提高了服务水平。总投资4200万元完成了255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为每个村配备了的全套文化器材及部分村广播器材、文化站设备,价值总计约500余万元。为巩固建设成果,提升建设水平,进一步打赢文化脱贫攻坚战,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60万元,对全县47个预脱贫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提升建设。先后出资200余万元,为帮扶村修建道路、购置办公设备、提升文化广场等,较好地履行了驻村帮扶责任。

  展望“十四五”,擎绘蓝图。

  “十四五”期间,张家川县文旅系统将根据全县文化历史、资源禀赋、民俗风情、旅游发展要素等县域经济发展内涵要求,以文化旅游发展“一核双心两廊四区六园”为空间布局,立足生态优势,突出文旅融合,谋划建设重大文旅项目、建立国际化行业标准,持续提升文旅产品能级、文旅服务品质和文旅品牌影响力,助力文成产业经济发展,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张家川县国民经济的首位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建成复合文化休闲、康养度假、乡村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力争到 2025 年实现:全县文化旅游及相关企业数量达到45个,培育壮大年产值过千万元的文化旅游骨干企业8家,带动社会就业3500人以上;旅游人数达到35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6%和30%以上,全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旅游业从优势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到首位产业的转变,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进行数字化文化设备改造提升及开展数字化服务工作,实施好“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建设项目。重点做好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数字化提升改造。实施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惠民工程。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持续促进广电公共服务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推动由户户通向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转变。加快广电 5G 网络建设,赋能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推动有线无线、广播通信、大屏小屏协同发展。依托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智能化监测监管平台,实现对有线、无线、直播卫星传输覆盖、设备使用和用户服务的精准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管理水平。促进服务功能转型升级。坚持为社会服务,加强场景应用开发,满足电子商务、医疗教育、交通管理等社会需要。积极参与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智慧乡村、智慧家庭建设,参与党委政府各部门的“雪亮工程”、远程党员教育、公共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工程,进一步巩固拓展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项目,继续做好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期间系列群众文体活动。继续实施好红色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戏曲进乡村”、三下乡活动、纳凉晚会、书画联(巡)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继续实施好全民阅读、送图书下乡、流动图书馆进校园、流动舞台车演出等活动。继续实施好“世界读书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主题宣传展示和社会教育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活动水平,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深入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鼓励支持引导成立各类群众文体团队,通过组织示范性展演、巡演等形式,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同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阵地活动、节会活动,使农村文化活动经常化、多样化,进一步满足农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需求。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根据群众文化需求特点,积极构建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体系。继续挖掘我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优势,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关山文化旅游节、张家川花儿歌手大赛、秦腔歌手大赛、文化创意产品大赛、关山陇头诗词交流活动、“朗读者”读书比赛、广场舞大赛、少儿艺术节、关山杯体育赛事等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和充实群众性文体活动,建立起常态化的公共文化与活动载体,提高群众参与度,不断丰富完善群众认可的文化体育活动品牌,继续将其打造为群众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平台。鼓励各乡镇培育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创新开展网络文化奖、网络安全周等网络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品牌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争取免费开放资金,持续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55个村综合性服务中心免费开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政府建设的公共文化场馆向群众免费开放,通过项目公示、错时开放、延长免费开放时间等手段,积极提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藏书、藏品,加快展览展示更换频率,拓展服务领域。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互动式服务,实现供需对接。加快推进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不断提升文化馆图书馆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行业联盟等形式,促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馆际合作,统筹开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提升服务效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利用网络点评和大数据分析,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文化资源信息化建设,推动重要公共文化艺术培训、展览、讲座、演出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行“互联网+公共文化”,实现公共文化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鼓励通过社交软件、移动APP、微博、微信等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云和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推进全民阅读服务创新。强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线上线下互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用户体验。

  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加强引导,完善扶持机制,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紧扣重大纪念活动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在文学、音乐、舞台艺术、美术、绘画等领域,创作出出彩的精品力作。支持网络剧、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作生产更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精神、张川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鼓励民办文艺表演团体参与文艺创作,创造条件,支持民办文艺表演团体参与文艺评奖、重大活动汇演,支持其开拓演出市场,进一步激活全社会的文化创作活力。

  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相统一,社会倡导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培育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引导文化志愿者进入乡镇(社区)文化站(室)服务。加强对文化志愿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组织文艺骨干、专家学者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

  推动新业态融合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文化+”的功能,强化文化创意和旅游两大融合,继续认定和扶持“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示范企业和优秀项目,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意文化旅游产业集聚高地。加大文化旅游创意项目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扶持。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确定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保护重点,建立健全县、乡、村保护工作网络,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大重点文物项目争引力度,组织实施马家塬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张家川县河峪东汉摩崖石刻加固工程等重点文物保护建设项目。加强文物安全管理,确保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平稳。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挖掘、整理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保护和传承。重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省级项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加强非遗数据库建设,实现非遗数字化保存。大力提升博物馆观众接待服务和运营管理水平,策划组织各类主题宣教活动,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教育示范基地功能。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博物馆发展。

  大力推进广播影视创新发展。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加强纪录片、专题片、微电影、微视频创作生产力度。大力支持数字影院健康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改善乡镇所在地的观影条件,逐步解决乡镇群众从室外到室内观影的转变,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乡镇固定放映点建设或改造,保障人民群众享用公共文化的权益得到切实改善和提高。

  推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基本原则,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广播影视、旅游景区(饭店)、网吧、娱乐场所、体育活动场所等文旅市场相关事项的审批和管理,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和网上审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净化社会文化旅游环境,维护文化旅游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

  持续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布局差异、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思路,持续打造以民族美食、张家川“花儿”等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关山风光大道、三大风景区等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以关陇古道、马家塬遗址、秦亭遗址和“历史再现”工程等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全力推介马家塬遗址、张家川“花儿”、关山文艺矩阵、关山文化旅游节、关山文学笔会、东汉河峪摩崖石刻和关陇古道等文化名片,有力推进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至张家川“关山廊道”特色景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以“一核两廊三心四区六园十景”为主要内容,以其他文化、文物、旅游等人文资源为补充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一核:重点旅游发展核心区,以秦家塬景区为核心,带动云凤山风景区、平安草原风景区,建设“关山廊道”大景区。两廊:沿 S305省道线,重点发展以关山故牧场、马鹿田园综合体、龙山记忆、创意梯田等为主要内容的秦汉文化民俗风情走廊;重点发展以丝绸之路关陇古道、关山风光大道等为主要内容的百里关山草原大走廊。三心:张家川旅游服务中心、秦家塬游客服务中心、马鹿镇游客服务中心。四区:东部关山草原风情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云凤山景区、寺湾风景区、八卦石野溪度假区;中部民族、文化、旅游体验区,重点发展风情园和民族风情街;西部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区,重点发展秦戎文化、创意农业、苜蓿梯田、田园综合体;西北部创意农业旅游区。六园:风情园、北山城市森林公园、马家塬遗址公园(西戎文化园)、张棉驿驿站文化园、马鹿(长宁驿)文化创意产业园、街亭古战场遗址公园。十景(每三年评选一次):宣化冈、博物馆、秦亭遗址、关陇古道遗址、秦汉烽火台遗址、河峪东汉摩崖石刻、卧龙山老庵寺、太极八卦石、老爷岭、万树谷。

  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依托农村“三变”改革、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建设,按照天水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深入挖掘我县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以游兴村、以游强镇、以游富民,努力把乡村旅游培育成为全县旅游产业最活跃的新业态和最重要的增长极。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联动发展模式,按照“一镇一景点、村村有景观”的乡村旅游目标任务,整合农林水电交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实施乡村旅游项目。在全县有条件的乡镇打造花海梯田、赏花沟等休闲体验旅游项目。在马鹿镇打造油菜花沟、向日葵花沟,在刘堡镇打造月季沟,使赏花、漫“花儿”、吃“十三花”成为张家川标志性乡村旅游品牌。结合镇街、村居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乡土风情,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记忆博物馆。依托旅游扶贫项目基础,培育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星级农家乐和各类休闲农业示范园,加速形成重点乡镇、特色村、乡村旅游点等连线成片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增收入、扩就业、惠民生、促脱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快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打造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旅游、康体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链,丰富文化旅游产业新形态,主打“生态旅游+”这张牌。按照《张家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生态红线控制范围外可先行实施风情小镇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作为游客中转、休整的基地,解决留得住的问题。创造条件将闫家乡麻山梁秦汉烽火台打造成看关山日出、关山日落特色景区。坚持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由点及面,以线连片,着力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效益。深入研究挖掘东汉河峪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做好拓片整理出版工作,举办相关学术研讨活动,推动摩崖跻身于“汉隶四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把张家川“花儿”、付川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景区,把张家川历史经典故事打造成为寓教于乐、寓乐于游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建立张家川“花儿”在景区演出常态化机制。

  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结合智慧旅游“三大平台一中心”建设,围绕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开展电信网络、垃圾处理、供水排水、公共停车、旅游厕所、多语种标识标牌系统、智能化信息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建设县域游客集散中心,推进城乡公交服务网络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集聚延伸。加快配套自驾车营地、公交首末站等相关服务设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启动实施秦家塬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马鹿镇云凤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三城”联创,常态化推进“厕所革命”、“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突出城区、景区、乡村和交通沿线,采取建、改、扩、养、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旅游厕所建设和改造升级,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

  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加快建设经济型酒店和家庭旅馆,大力推进休闲度假型酒店、商务酒店和具有张家川特色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主题旅游酒店建设,形成以星级酒店为龙头、经济型酒店为主体,乡村旅舍、民宿、农家乐等为补充的餐饮住宿服务体系。提升餐饮质量,弘扬地方餐饮文化,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

  加强文化旅游商品研发。培育和发展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发挥太极集团等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和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经济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销售。认真研究具备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注重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商品,注重创意性和工艺性,围绕伊味思系列产品、阿胶等特色产品,开发以地方土特产、民间手工艺品、文化旅游纪念品、民族食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又便于携带、实用性强和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形象宣传。根据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浩荡大关山,丝路张家川”,着力打造张家川县“关山廊道”大景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继续开展旅游形象广告语征集活动,策划打造特色鲜明、口号响亮的旅游宣传语。深入挖掘关山诗词、歌赋丰富内涵,扩大关山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影响力。在重要景区建立标志性石碑、牌坊、门楼等。邀请有实力的影视公司拍摄制作关山文化旅游品牌宣传片,在主流媒体以及客流密集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的旅游宣传推介,加快形成全域化、全方位、全智能的宣传体系。借助网络电子地图平台对张家川旅游景区、景点、景观进行地理标识,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微电影等新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开展文化旅游宣传。

  创新多元营销手段。扎实推进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与旅游宣传系统对接,加快建设综合性旅游宣传平台,精心做好秦家塬等核心景区的营销推介。依托深圳文博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和天水市伏羲文化旅游节等文化展示平台,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大力推介“穿越关陇古道、体验回乡风情”,“飞渡大关山、西出张家川”陕甘跨境自驾旅游线路。坚持办好张家川县关山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和节会推广活动,形成集“节、会、展、演、赛”为一体的张家川关山文化旅游品牌。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微电影等新媒体开展推广营销,结合“一部手机游天水”行动,加强与在线旅游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吸引名导演、名演员、影视剧、娱乐节目来我县拍摄。

  强化区域合作。按照“县内成串、市内成线、省内相连、省外相接”的思路,积极策划关陇驿道文化体验游、民族文化游、百里秦皇牧场游、骑行张家川红色之旅等县内一日游线路。与周边市县(区)积极对接,同时主动联接省内外知名景区,把张家川文化旅游资源融入省内外旅游精品线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共赢发展格局。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坚定不移地把引进和培养文化旅游人才作为突破口,扩大人才总量、提高质量、盘活存量,把人才作为开发文化旅游新业态的“金钥匙”、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的“加速器”、实现文化旅游率先突破的“催化剂”,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率先形成区域人才比较优势。积极实施“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和相关艺术领域专业人员培训等项目,建立校、地两位一体的人才培训体系。落实“三区”文化旅游人才支持计划,做好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持续举办乡镇文化专干、文化志愿者、农家书屋管理员、旅游讲解员和文保员、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昨晚的天水“ “麦积飞天”打卡“黄金大道”第 “麦积飞天”打卡“黄金大道”第 天水的夜晚已经很冷了,但“麦积 天水在线主播萌萌变身汉服小姐姐 天水在线主播萌萌打卡“黄金大道 天水在线走进甘谷看小康之城建篇 超燃!天水=银川首航航班上唱响《 天水在线主播萌萌受聘担任“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