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张家川县大阳镇产业扶贫出“实招”(图)
(2020/4/13 16:10:49)  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一辈子了只会种地,在药厂打工的这几年,我学会了对药材的分拣、晾晒、切片、打包,很多东西只要想学都不难。”今年53岁的杨永恒,原是张家川县大阳镇大阳村的贫困村民,如今在药厂打工,每月有二千多元的收入,已于去年成功脱贫。4月12日,在药材厂采访时见到了他。

  杨永恒口中的药厂,说的是位于大阳村的甘肃天水圣慈药业有限公司大阳分公司,是一家以黄芪、党参、当归、板蓝根、大黄等中药材种植、购销及初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设立张家川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协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近几年来,累计在全县发展带动药材种植合作社30余家,带动种植户1359户,其中仅贫困户就有317户。

  如今,像杨永恒这样受益于产业扶贫成功脱贫,且掌握一门技能,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的群众,在大阳镇越来越多了。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农业产业扶贫是大阳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也是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的重要体现。该镇通过不断提升群众发展产业内生动力,实行“短中长”结合,发展农业扶贫产业,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党建+基地+农户”产业链发展模式,做到了产业扶贫出实招,脱贫攻坚收实效。

  “下点雨好,正好有助于下苗子!”尽管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却丝毫没有影响在中庄村二百亩黄芪种植基地工人干活的热情,中庄村党支部书记马保平拭去脸上的雨水,“按照镇上的安排,今年我们合作社仅黄芪就种了二百多亩,按照‘建设基地、扩大规模、辐射带动’的发展思路,竭尽全力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说实话,二百亩的种植面积来之不易,最初合作社里没有一个人愿意种这种‘陌生的东西’”。马保平告诉记者,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群众的心理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怕”。

  怕什么?怕种不出来,怕种出来了卖不掉。

  为了克服群众“怕”的心理,村党支部发动党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我们只是出点地,地不种也是荒着,流转出去还有流转费。合作社出苗子、出农机、出肥料、帮收购,还有县上镇上派下来的农业专家出技术,我们有什么好怕的?流转后在自家地里打工,还能挣工钱!”

  党员带头干,做给群众看。

  “我老婆常年有病,家里9口人,人多劳力少,拖累大的很,我把山那边自家的地都流转了出去,现在光是在合作社干活挣工钱,一天100元,干散的很!”中庄村村民马世俊指着远处,“如果今年合作社的黄芪种植效益好,我明年也准备种几亩。”

  “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最难的是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一些贫困户宁愿在村上闲转,也不愿出去干活,存在‘等、靠、要’思想。对于有劳动能力、无脱贫志气的贫困群众,做好思想引导、克服思想惰性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前提。”大阳镇镇长马晖说,“大阳镇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镇村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培育特色富民产业,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调结构、抓重点,兴产业、啃难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忧最盼最急的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长、产业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重点在‘龙头带动、特色引领、沿链增值、组合发展’四个方面求突破、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扶强带弱、结对互助’,共同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据了解,今年开春以来,大阳镇先后在汪洋村、豁岘村等村建设大黄种植基地1300亩,在阳沟村建设黄芪育苗基地300亩,在南山梁一带种植黄芪、党参1000亩,在太原村建设优质红富士苹果园800亩、核桃园2000亩。同时,大阳镇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全面实施特色养殖扶贫产业增收项目,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先后在阳沟村投资300万元新建梅花鹿养殖基地,饲养梅花鹿180只;在南山村投资480万元建成林麝养殖基地,两期4栋180间,养殖林麝76只;在下渠村投资200余万元建成规模化土鸡养殖场,利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养殖太行鸡1.2万只。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摄影相关图片
重磅!古城天水5G“云赏花”来了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抬头看!“超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自由路的玉兰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今日之天水, 天水湖畔的玉兰花已经含苞待放, 天水在线抖音直播卖房第三站:秦 天水在线抖音直播卖房第二站:恒 天水在线抖音直播卖房第一站:恒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今天的天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