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中央省市媒体聚焦张家川县脱贫攻坚侧记(图)
(2020/4/3 19:45:26)  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聚焦脱贫成果  讲述致富故事

中央省市媒体聚焦张家川县脱贫攻坚侧记

  清明时节的张家川,绵绵细雨中还夹杂着雪花。虽然寒冷,但人们繁忙依旧。这一番忙碌景象让张家川大地也重新染上喜意,呈现一派繁忙的春日劳作景象。

  在张家川县马河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有这样一群媒体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带着相机、笔和摄像机记录着、讲述着张家川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故事。

  4月2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第二采访组走进张家川县,采访团成员由来自新华社甘肃分社、科技日报甘肃记者站、法制日报甘肃记者站、人民网甘肃频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甘肃记者站、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甘肃记者站、香港商报甘肃办事处、新华网甘肃频道、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及天水电视台、天水日报等10多家中央、省、市级主要媒体记者组成,大家将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采访报道张家川县在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显著成效和生动实践。

  听介绍,问情况,看变化,采访团一行每到一处,都紧紧围绕张家川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一系列扶贫措施,与贫困户、合作社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深入交流,拉家常、聊变化、话发展,采访挖掘素材,成为田间地头最美的身影。

  村有脱贫产业  户有增收渠道

  在张家川县龙山镇马河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樱桃园内,5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修剪拉伸枝条。初挂果的樱桃色泽鲜明,有光泽,长势喜人。

  裕丰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县世亮详细地给采访团介绍着合作社的发展情况,15座大棚内的樱桃树初挂果,大枝稀朗、小枝闹洋、主次分明、早产早丰,这是稳产的树体结构表现。他还说,按照技术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标准、产品统一销售、农资统一供应“四统一”的模式,由引入的公司提供技术指导、采取“互联网+”模式,实现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订单式服务,盘活资源,组团发展。

  采访团的记者们边听边记,园区专业合作社吸纳附近农户961人(其中,贫困户543人)就地务工,年增加收入5000余元。通过园区带动,共帮助364户、1638人实现脱贫。一组组数据快速进入各大媒体直播平台。龙山镇马河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总投资5400余万元,种植苹果2386亩,大樱桃500亩(其中,设施大樱桃100亩),育苗基地95亩,吸纳社员645户3225人,贫困户364户163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289户1340人下降到12户52人,贫困发生率从41.7%降至1.6%。

  龙山镇党委书记陈金海在采访时说,龙山镇始终把脱贫质量摆在首位,聚焦重点村和贫困户、重点群体和重点工作,扎实推进“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5+1”专项提升行动,采取“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在调整优化种养结构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村有脱贫产业、户有增收渠道。”

  面对记者的全方位采访,站在一旁的龙山镇马河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理事长县权利补充说道,“合作社流转的1180亩土地,流转费用每年是60多万元,人工工资每年大概在80万元左右,再加上为224户配股贫困户每年分红16万元,仅我们的合作社每年能为村民增加150万元的收入。”

  马河村的贫困户马香莲面对采访团记者的采访,表现更多的是紧张。她说,面对镜头她不会说话,能不能把她说的话剪辑了,惹得记者们都笑起来。合作社内的忙碌场景和笑声交织在一起,显得采访更有温度和亲和力。

  马香莲是马河村的贫困户,家里6口人,儿子儿媳出去打工了,剩下他们老两口和两个孙子,如今他们两口在家带孙子,自从示范园建起来以后,他们两口子便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们到园子里打工,一天50到70元的工钱,家里的土地流转费一年有近2000元,加上在示范园里务工,一年能挣到一万多元,不仅生活有保障,而且还能接送孙子上、放学。

  在不断提升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的脱贫路径、壮大已脱贫贫困村贫困户增收上,马河村提前迈进了一大步,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扶贫看长远,长远看产业。强化产业扶贫支撑,是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的重要保障。

  “深切感受到张家川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示范园,龙山镇在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的带动作用,真正把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富民产业,我也希望通过这次采访用我手中的笔把张家川县特色产业稳定拓展贫困户增收的典型宣传出去。”甘肃日报驻天水记者站站长白永萍感慨道。

  驻村帮扶  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

  胡云宏是甘肃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副主席、张家川县刘堡镇赵湾村第一书记,2012年至今,他一直投身于脱贫攻坚第一线。2018年7月,他克服妻子重病缠身、女儿升学考试、自身疾病等重重困难,应组织安排,来到张家川,一心扑在帮扶工作上,依托多年以来工作经验,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强化帮扶力度、落实帮扶计划,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采访团记者了解到,在他的帮扶协调下,先后争取甘肃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帮扶资金34万元购进基础母牛50头,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修建产业孵化中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投入帮扶资金19.22万元,拓宽道路8处共计1200平方米,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投入帮扶资金14.88万元,对该村130户农户卫生改厕进行补贴,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中国甘肃网记者李红军在采访时感慨道,你的驻村帮扶工作可圈可点,在统筹推进到户产业培育和产业扶贫体系中,充分发挥着“六大员”作用,对于助推赵湾村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9.48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放心水

  采访团的记者们随即在马河村一家农户采访,看着大妈打开水龙头,干净的水花四溅的时候,记者们和农户拉家常,说起了安全饮水,有了干净自来水,生活变了样。打开水龙头就能吃上甘甜水的马河村民马尔利说,“烧水、做饭的问题解决了,和城里人比没啥区别”。

  在新甘肃直播平台上,甘肃新媒体集团的摄像记者杨方铭在直播平台采访了县水务局副局长马国林,张家川县对标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累计解决了15个乡镇250个村29.48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补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短板、提升水源稳定性也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的有效途径。

  杨方铭说,从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到饮水安全,从水利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到中小河流治理、梯田建设和防汛减灾......民生改善的背后,是张家川县饮水安全冲刺清零攻克贫困堡垒后续行动的保障。

  调整产业结构肉牛产业成为特色增收产业

  走进张家川县肉牛产业扶贫项目地,300头从英国引进的安哥拉肉牛个个毛色鲜亮、肥壮。工作人员正在按序投放饲喂。

  甘肃川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工段国成告诉采访团记者,自从村里建起了养殖公司,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再也不用出远门了。

  段国成介绍,张家川县肉牛产业扶贫项目由甘肃川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建设地点在龙山镇北河村,一期规划投资6040万元,建设可存栏基础母牛3000头的良种肉牛繁育场1处,占地面积150亩。从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发展新型肉牛养殖模式、带动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既可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社会综合性经济效益,又可带动周边贫困户5000余户、贫困村88个、联动村集体经济140个受益,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全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

  天水电视台记者马振宇说,今天我们在肉牛产业扶贫项目地采访时,看到这边的肉牛养殖产业扶贫体系完善,在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强化新型经营主题带动能力、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支撑。

  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将在采访中深入挖掘张家川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成效,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笔和镜头展示出来。

  ………………

  脱贫攻坚以来,张家川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扣“五个一批”路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举全县之力,集中攻坚克难,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累计减贫2.16万户111794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33.79%降至0.92%,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水在线编辑:陶静)

摄影相关图片
重磅!古城天水5G“云赏花”来了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抬头看!“超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自由路的玉兰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今日之天水, 天水湖畔的玉兰花已经含苞待放, 天水在线抖音直播卖房第三站:秦 天水在线抖音直播卖房第二站:恒 天水在线抖音直播卖房第一站:恒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今天的天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