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代表风采】80后村支书马永鸿:村民脱贫路上的“领头雁”(图)
(2019/1/11 9:17:28)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打印本页

  初识马永鸿,他正在参加张家川县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组的分组讨论。事后了解,这位说起话来沉稳干练的县人大代表,既是一名80后,更是一位管理5个自然村345户1615人的村支部书记。

  “以前的日子就一个字‘穷’,路、水、房都不行。”自马永鸿记事起,峡口村的贫穷落后面貌便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初中毕业的马永鸿,面对家庭的窘境,主动放弃了学业,年纪轻轻就踏上了远赴新疆的打工之路,干过机电维修,当过半挂司机。在新疆4年后,马永鸿带着自己辛苦赚来的6万元钱,回到了家乡,买了新院,娶了媳妇,开始了新的生活。

  “外面的世界虽好,但始终不如老家过得踏实。”提起外出打工的经历,马永鸿感触最深的是,“吃了不少苦,但也长了不少见识。”组建家庭后的马永鸿,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养家糊口、搞经营上。早年外出闯荡打工的经历,也为这个年轻人干事创业打下了基础,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缘关系好,用他自己的话说,“谁见了都愿意跟我打交道。”

  2012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马永鸿开始合伙贷款承包基建小工程,雇佣村里的砌墙师傅,组建了一支建筑队,成了一名小“包工头”,渐渐积累了资金。2年后,马永鸿买了一辆二手双桥运输车,搞基建的同时,又雇人跑起了建筑料运输。

  2015年10月,峡口村选举党支部书记,马永鸿在村民的极力推举下当上了村支书。至此,马永鸿的人生迎来了又一个转折。“起初,村民选我当书记,心里顾虑重重。几百户人的一个村,怎么经营?干不好的话,邻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会被人骂。但村民们信任我,自己也年轻,应该试一试。”凭着一股子永不服输的倔劲儿和冲劲儿,马永鸿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4年”。但这一次,他“站住了脚,扎住了根儿”……

  马永鸿所在的峡口村,位于张家川县城东北部,距县城5公里,辖仁沟、杨庄、中山、张沟、峡口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45户1615人,属纯回族聚居村。全村耕地面积2773亩,退耕还林725亩。全村主导产业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清真餐饮业和劳务输转业为辅。2013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户415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2155.6元。面对农业基础薄弱、农村面貌落后、农民普遍贫困的村情实际,马永鸿在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发展意愿后,开始了他的强村富民计划。

  上任伊始,马永鸿便放弃了他苦心经营的基建生意,开始带领村民建鱼塘、种药材、养牛羊,盖新房、搬新家、修农路,三年时间,峡口村有了大变化。截止2017年底,全村减贫47户172人,剩余贫困户39户243人。

  “以前住在山梁上,走的是泥土路,吃的是山林水,住的是年代久远、破败不堪的土房子,看病、上学、娶媳妇等都成了‘老大难’,去一趟县城要下山趴洼两个多小时;遇到下雨天,屋里漏的到处都是水,让人心酸又无奈。现在住进了政府盖的新房子,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如今,和41岁的贫困户杨长生一样,峡口村39户群众顺利搬进了二层新楼房,彻底告别了以前的老土房,搬迁点水、电、路配套齐全,文化广场、健身娱乐器材、垃圾投放桶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完善当中。峡口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6年项目申报,2017年开工建设,2018年10月建成并交付入住。

  “幸福不只这一点”,三年来,马永鸿多方奔走,协调争取农村学校教育改薄项目资金,搬迁新建峡口小学,修整农机路10公里,硬化水泥路1.5公里。2018年,完成CD级危房改造5户,实施安全饮水39户、电网改造51户、光伏到户项目50户,新建900多平米文化广场。村级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在马永鸿的积极争取和多方带动下,峡口村当年落实了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发展基础母牛19户39头、基础母羊24只、中蜂78箱;探索建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先后成立了隆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万宏鑫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借助农村“三变”改革,流转村民闲置土地500亩,吸纳86户群众入社,发展芍药种植,合作社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和群众配股收入。

  “清真餐饮业、养殖业是全村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近两年,村党支部以伊香拉面师培训为重点,引导群众发展清真餐饮业,持续增加经济收入。目前,清真餐饮业从业人员达70户,年实现经济收入560万元。牛羊养殖户110余户,年实现经济收入330万元。”马永鸿告诉记者,下一步自己有“三个计划”:一是在完善搬迁点后续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再积极争取剩余10户群众的光伏项目,实施6个自然组通组道路硬化工程;二是利用小学闲置旧址,加快改造建设醋厂,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计划依托东峡水库下游水生态资源,全力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支持原有产业基础上,发展种植200亩乌龙头、100亩蒲公英,并借助自己创业时成立的清泓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发展中华鲟养殖,实现贫困群众家门口稳定增收致富目标。从起初的产业单一落后、村集体经济“空壳”,到如今的产业多点开花、“村集体+合作社”,峡口村的发展蝶变离不开村里的“领头雁”马永鸿。

  “现在,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好的很,但光有政策和项目还不行,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人来实实在在的干,换着法子干。以前老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懒汉肯定会饿死,但现在反过来想想,如果换个脑子、换一种活法,‘念好山经、用好活水’,勤快人肯定能脱贫致富。”近2小时的采访,结束时马永鸿说出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流露出一种年轻人的自信,更呈现了一种艰苦创业的生活态度。任村支书以来,马永鸿先后荣获“优秀村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摄影相关图片
甘肃第一条高速公路(图) 还记得2003年的天水街头,车辆还 还记得那是2005年,藉河风情线还 还记得那是1978年,龙城广场还是 还记得那是1984年,麦积山石窟长 还记得那是1984年,天水的南大桥 天水在线诞生了(图) 令人想起了盛唐(图) 烟铺大樱桃开始飘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