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张家川县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综述(图)
(2018/12/19 9:21:15)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打印本页

抚今追昔话巨变 改革创新铸辉煌

——张家川县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综述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硕果盈。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翻开了中国历史上的崭新一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推动“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进程,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的态势。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基层党组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53个发展到2018年的795个,党员人数从5680人壮大到14277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机关、农村、社区、学校、医院、企业、“两新”组织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深深植根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之中,获得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组织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在新一届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全县工作大局,坚定不移抓基层、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抓规范、促提升,全县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在创新实践中破难前行,在保障服务大局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理论武装不断深化。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党员教育培训资金250万元,举办县级培训班60期,培训党员17903人次,先后组织6562人(次)“走出去”培训,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培训、上级调训、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形式,累计培训党员71135人次。温暖工程深入人心。县财政每年列支党建经费1000万元以上,5年新建(改扩建)村社活动场所190个;村级运转经费每村每年达到9.2万元,高于省市保障标准,其中村干部人均年报酬由1.2万元增加到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达到2.2万元,村办公经费由2万元增加到3.1万元。全面完成15个乡镇政府机关集中供暖工程、“六小工程”,认真落实乡镇干部两个“优先使用”和两个不低于“20%”制度,落实干部带薪休假、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切实体现对干部的关心厚爱。整合村级力量关爱服务农村最困难群众,建立起全覆盖联系、经常性探望、保基本关爱、集中式供给的服务保障机制,开展“暖冬行动”让农村最困难群众幸福生活,沐浴党恩。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坚决维护”更加自觉。加强各领域党组织建设,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位,把党的建设落到实处。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梯次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动村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实行村党支部到龄离任、任前联审、末尾淘汰,乡镇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43名,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选聘村文书28名。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严格组织生活,永葆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大力整治“村霸”,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防止宗教势力干预干扰基层政权建设。抓党建促脱贫成效显著。组团43个贫困村投资太极集团天胶公司,每年利润分红86.4万元,带动全县有集体积累的村达到244个,占全县行政村的95.69%。选派第一书记142名,建立第一书记工作月反馈制度,管好用好第一书记。选派科技特派员115名,先后举办脱贫攻坚各类培训班45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1万人次、“伊香拉面师”2000人以上,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为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综合实力大幅攀升。40年来,全县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砥砺前行,实现了由贫穷走向温饱,开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大幅攀升。预计2018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9.18亿元,比1977年的0.36亿元,?增长了81.0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26元,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财政总收入0.99亿元,比1977年的74.7万元增长了132.5倍。在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牧、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民生投入比重逐年上升,为推动全县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4.67亿元,比1977年的153万元增长4227倍,年均增长23.2%。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118万元,比1977年的1169.38万元增长74.49倍,年均增长11.4%。

  经济结构全面优化。1977年全县三次产业比为57:9:34,发展到2018年为24:11:65,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了23%,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了2%,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31%,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劳务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劳务品牌特色逐渐显现,2017年输转劳动力6.34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7亿元,从此开启了全县劳务输出新纪元。服务业的强劲崛起成为全县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规模同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惠农政策措施的有效支持下,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立足资源优势改天换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2017年末,全县农机机械总动力达到15.71万千瓦时,较1977年的0.52万千瓦时,年均增长8.9%。各类耕作机械达到12582台,较1977年的818台,年均增长7.1%,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0.87%。201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1.15亿元,较1977年的2045.28万元增长54.5倍,年均增长10.5%。粮食总量达到11.08万吨,比1977年的7677.69万斤增长了72.1倍,年均增长11.3%;粮食单产达到466斤,比1977年的164斤增长了2.84倍,年均增长2.6%。农民人均占有粮352公斤,比1977年的307斤增长了2.29倍,年均增长2.1%。2017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72295亩,比1977年的6940亩增长10.4倍,年均增长6%。2017年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95.66万头(匹、只),其中牛羊猪等牲畜85.86万头(只),比1977年的2.83万头(只)增长30.3倍。现代农业从无到有,培育了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胡麻、油菜、蔬菜、大麻、药材九大主导产业基地,建成市县两级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60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45个,家庭农场49家。建成各类养殖场(小区、合作社)124个,各类畜禽养殖专业村103个,规模户达到13450户,牛羊良种率达到95%。

  工业生产势头强劲。经过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全县工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以农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体系逐年巩固提升,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基本构建。截止2017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0户,从业人员达到3780人;1977年仅有工业小企业27户,从业人员949人。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91亿元,比1977年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342.2万元增长201.8倍,年均增长14.2%。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太极集团、天源49.5兆瓦风力发电、天祥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等工业项目逐步实施,伊味思清真食品公司、建明调味品厂、伊真香粉条厂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张家川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

  服务业地位凸显。清真餐饮服务业提质增效,实现了由内向服务向外向服务增收的转变,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17年底,累计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18850家,从业人员10万人,年创收36亿元。交通运输、邮政和电信通讯条件的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全县创新理念、创新优势、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积极打造电商平台,不断挖掘文化旅游潜力。截止2017年底,全县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中心1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全覆盖)15个和村电子商务服务点176个。现有中小型物流企业5家,快递公司13家,22家货运部,邮政速递EMS实现了所有乡镇,行政村物流快递全覆盖。在淘宝、苏宁、乐村淘等电子商务平台开办的网店64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30%。文化旅游首位产业的地位逐步确定,创建旅游名镇1个,旅游名村1个,发展农家乐7户,实现了4A级景区回乡风情园实时监控画面与省智慧旅游监控平台的同步监控。近三年,全县接待游客135万人次,综合收入13.6亿元。

  项目带动扎实推进。40年来,全县上下牢固树立抓投资、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促跨越的理念,立足县情实际和资源优势,抢抓各种投资政策机遇,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好项目拉动大投资、培植大财源、支撑大发展。40年来,累计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761项,完成投资530亿元。实施农业战略性工程169项,总投资89亿元;工业战略性工程83项,总投资126亿元;交通运输战略性工程69项,总投资约178亿元;城镇基础设施工程128项,总投资101亿元;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战略性工程51项,总投资约14亿元;社会民生事业战略性工程198项,总投资79亿元,建成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全面改薄、县(乡村)医疗机构建设,风力发电、太极集团,天平铁路、庄天二级公路、回乡风情园、富川水源、750千伏输变电(张家川段)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了城乡基础环境和发展面貌,积蓄了经济社会发展正能量,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2018年第一个PPP项目北川热源厂列入省财政厅PPP项目库并开工建设。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力度,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面积增至15.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急剧上升。2017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6.8%,比1977年的7.2%(1977年全县有总人口271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9人)提高19.6个百分点。自1984年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堤、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缺乏生存条件的地区,通过实现人口再分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自2005年以来,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累计总投资10.06亿元,搬迁共涉及15乡镇230村6077户32506人,建成集中安置点88个并安置5564户29928人。同时实施农村危房2465户,建成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2个,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收入迅速增加,消费结构和质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7年全县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达到87031万元,比1977年的142.73万元增长609.8倍,年均增长1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54元,比1978年79.5元增长80倍,年均增长11.9%。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省、市出台了扶持全县发展的意见,全县被列为全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县,争取实施了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保障性住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治理、农村饮水安全、教育全面改薄等一大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天平铁路张家川段、庄天二级公路和县城—恭门火车站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改写了张家川县没有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历史。统筹推进了城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城区集中供热、房地产开发、县一中搬迁、县医院搬迁等一些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止2017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2281公里,有国道1条35公里,省道1条60公里,县道4条78公里,乡道10条172公里,专用道7条34公里,村道176条469公里。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了等级公路,255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且通了班车。基本形成了以铁路、高等级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2座水库安全运行,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梯田化率达到95.7%,农田道路高标准化率52.6%,全县沟壑梁林带化率达95%。全县有1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35千伏变电站,38条10千伏电力线路安全运行。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德教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至2017年,先后建成幼儿园126所(公办114所,民办12所),在园幼儿10123人。中小学校258所(小学241所,初中17所),在校学生36375人。高中3所,在校学生人4894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1013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考上线率分别达89.6%、93.5%、90.05%、?35.28?%。一本院校升学率逐年上升,特别是2015年建成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为少年儿童健康发展插上奋飞的翅膀。全县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至2017年,全县已建成以5个县属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15个乡镇卫生院为枢纽,255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功能完备、设置合理、服务齐全的县、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床位数从1977年的93张发展到2017年的1320张,每千人床位数由0.46张增至3.94张,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5个乡镇文化站晋级达标,结合“历史再现”工程建成乡村记忆馆15个。建成行政村综合文化中心255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54个、农家书屋272家、农村固定放映点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3个、文化集市6家。形成了县有“三馆一中心”(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县文化体育中心)、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实现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和98%以上。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遵循,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构建绿色、清洁、环保、安全、高效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划定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国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全县森林资源持续增加,生态状况持续改善。2017年,全县实有林地面积83.06万面,比1977年的20.4万亩增长4.07倍,年均增长3.6%。活立木总蓄积152.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4.5%。有力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创新发展驱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对36项限制类项目、27项禁止类项目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确保项目实施不影响环境质量。建成了张家川县污水处理厂、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和龙山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庄、学校、医院等场所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2017年,全县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90%。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设施运行率达100%,处置率达到80%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标标准比例96%以上。

  深化改革增添动力。全面落实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研究制定《深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深化“接放管服”改革,取消、调整、承接和合并行政审批事项38项。全面建成“四张清单一张网”,梳理保留行政权力2502项。深化商事制度便利化改革,积极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简易注销等改革,切实履行“双告知一承诺”职责,有效释放市场潜力,新增市场主体853户。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完成土地确权61.34万亩。全面推行“营改增”改革,企业整体减税面达到99.34%。创新人事岗位分配制度,对市县公开招聘人员实行自主择岗。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县级公务用车平台建成运行。不动产统一登记、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有序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投资评审、财政存量资金管理、政府采购等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完善。精心组织参加“兰洽会”等重大节会活动,多次组织县内企业参加区域性经贸洽谈活动,与天津保税区积极协调对接,保税区SM广场开辟张家川特色产品经销专柜,县域经济对外开放渠道不断拓宽。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县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质量显著提升,全体社会成员逐步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平安社会、信用社会、法治社会、健康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城区占路为市等多年顽疾得到彻底整治,一批持续多年影响社会秩序的信访问题得到了解决,“平安张家川”建设有序开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有效化解调处矛盾纠纷,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依法加强互联网管控,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深入人心,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从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有力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脱贫攻坚持续推进。1986年,张家川县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贫困县,由此拉开了扶贫开发的序幕。40年来,张家川县紧紧围绕全县年度及长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精心谋划部署,精细精确精微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回顾张家川县4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 -1993年)1986年成立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困难地区工作办公室”,1987年更名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扶贫办公室”,成立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第二阶段: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省、市于1994年将张家川县列入“三西”资金扶持的贫困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积极争取世界银行的扶持,同年,张家川县被确定为“中国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县”。可以说,从1994年以来,张家川县的扶贫工作形成了全方位的扶贫开发。第三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新阶段(2001-2013年) 2002年,省、市将张家川县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19个乡(镇)全部列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 220个行政村列入扶贫工作重点村,占88.5%。按照最新扶贫标准,张家川县对农村贫困人口又进行了摸底调查。2002年3月,张家川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标志着张家川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第四阶段:精准扶贫阶段(2014年至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张家川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六个精准”要求,深入研究谋划,精准落实政策,坚持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金,解决有限的问题、完成有限的目标,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确保全县2019年稳定脱帽。2013年通过摸底识别、建档立卡,全县有贫困村115个,贫困户2.23万户,贫困人口10.45万人,贫困发生率33.79%;2014年减贫2.74万人,2015年减贫1.7万人,2016年减贫1.38万人、退出贫困村3个,2017年减贫1.54万人、退出贫困村18个。至目前,全县有深度贫困乡镇2个,贫困村121个,深度贫困村78个,贫困人口3.68万人,贫困发生率11.74%。

  民族团结谱写新篇。张家川县作为陇东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四十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通过广泛深入开展“一个目标”、“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五个认同”、“六个相互”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全县宗教人士增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顺的自觉性。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全县每年确定6个示范点开展创建活动,大力培养示范典型,探索创建经验,使创建工作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受国务院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表彰模范个人2名;受省级表彰的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3名;被省级命名民族团结教育基地1个、示范单位7个、示范家庭15户;受市级命名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1个、示范单位17个,模范家庭50户;受县委、县政府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6个,示范家庭75户。截至目前,全县少数民族干部达5573人,占干部总数的62.38%。与1978年的565人相比增加5008人,增长8.64倍。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全县上下精心绘就县域经济发展蓝图,扎实推进精准脱贫,聚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设奠定坚实基础。勤劳勇敢的张家川县回汉儿女必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谱写出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崭新篇章。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摄影相关图片
烟铺大樱桃开始飘香(图) 天水白娃娃惊艳了一座城(图) 大美天水二十八(图) 王军市长:天水是大美天水,非常 秋天天水,大道黄金(图) 天水网红街走来了一位94岁的老人 因为一条街,火了一座城(图) 天水“黄金大道”走来了一对恋人 天水网红街走来了外国人(图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