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张家川民族教育40年巨变(图)
(2018/12/17 16:04:41)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打印本页

  改革开放四十载,民族教育话巨变。40年弹指一挥间,于历史长河仅浪花一朵,而于张家川民族教育事业,则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党的民族和教育方针政策的沐浴下,历届县委、县政府情系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科教兴县政策措施,历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新时代之洗礼,张家川民族教育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筚路蓝缕、高歌猛进,33万回汉儿女同心绘就了一幅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恢弘美丽画卷。

  数十载之变迁,民族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改革不停顿,教育向前进。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万象更新,百业待兴。为了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县委、县政府将原县文教局分设,成立张家川县教育局。1985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各乡(镇)建立了乡(镇)教育委员会,各学区配备了教育专职干部,各村民委员会建立了管理学校小组。之后数十年,经过不断完善,县教育局从最初的人员紧缺、分工不明到内设办公室、教研室、综合办、基建办,单设教育督导室、工农教育管理委员会,从各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到“校长负责制、教师岗位责任制”,从七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的中小学一体教学体系到县乡队三级办学、县乡两级教育管理体制,逐步构建了切合县情实际的教育管理体系,为民族教育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1年,县委、县政府作出“科教兴县”的重大部署,使民族教育事业迈入发展快车道。新世纪初,因行政机构改革,原张家川县体委和文化局划归教育局,组建了张家川县文教体育局,从2007年起,文化部分工作划归县文化旅游局,改建教育体育局至今。现设13个职能股室,有局领导班子成员8名,机关干部63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390所,其中,幼儿园126所,小学52所、教学点189个、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认真贯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县委、县政府多次研究部署教育重大事项,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教育工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重要工作落地见效。尽力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仅2017年教育经费支出达到5.56亿元,占全县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3.37%。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逐年提高。连续十年“教师节”期间,县财政筹集资金对先进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困难学生予以重奖,尊师重教的氛围日益浓厚,全县上下呈现出“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本、师以爱教为荣”的生动局面。

  旧貌换了新颜,城乡美丽校园见证沧桑巨变

  上世纪70年代末,张家川县作为民族贫困县,虽经国家、集体、群众投资,对各类学校进行了维修和扩建,但学生就学条件普遍较为简陋,随着初等教育的加快普及,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校舍设施普遍不足。由于师资缺乏,大部分农村学校只能采取“复式教学”模式,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分段上课。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窘状,国家先后筹资530万元,大力开展校舍建设维修和教学设施购置,至80年代末,全县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到8.51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当时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需求。

  1990年至2010年二十年间,是张家川县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加速改善的时期,国家和省市县累计投资2.17亿元,相继实施了“三个一点”工程(县教育局拨一点、乡政府用农村教育附加费配套一点、村委会筹一点)、“贫三”项目(世界银行贷款第三个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项目)、中小学危房发行转移支付项目、少数民族扶贫开发项目、二期义教工程项目、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农村中小学校寄宿制建设工程、高中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6.99万平方米,全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大力改善。“十二五”时期,县财政投入1.154亿元,实施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8+2”工程,使全县城区教育资源和标准化学校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目前,全县校舍建筑面积达到42.7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8.45平方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紧紧抓住“互联网+”历史机遇,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投资5260万元,大力开展校园“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建成校园“班班通”设备976套,采购安装录播教室35套,并在县一中、胡川中学、上磨小学开展“智慧课堂”试点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推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向偏远山区薄弱学校拓展延伸,力促民族教育“弯道超车”。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城镇“大班额”、农村“空壳校”问题成为新时代影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县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投资,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幼儿园建设、高中学校建设、职教能力提升等工程。特别是2014年以来实施的“全面改薄”项目,是张家川县历史上单项投资最大的教育项目。5年间,累计投资达4.31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86所,建设校舍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5.72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让广大农村中小学彻底“改了旧貌、换上新颜”。

  地处深度贫困乡镇的胡川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过去基础设施破旧,教学设备不全,师生住宿、学习条件十分简陋。2014年该校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以来,累计投资880万元,修建了学生食堂、住宿楼和教学楼,建设了硅PU运动场,铺设了水、电、暖管网,学校微机室、备课室、现代化录播教室一应俱全,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走进校园,书香之气迎面扑来,呈现勃勃生机。同样,位于县城东郊的上磨小学,过去校舍简陋、师资薄弱。2016年以来,县上整合“全面改薄”等资金974万元,为该校新建了一幢教学楼,改造了足球场、塑胶跑道、校园景观,配齐配全了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使上磨小学办学条件各项指标全部达标,成为全县广为称赞、师生向往的知名学校。

  如今,走进张家川各乡村,最美的建筑一定是学校,宽阔靓丽的操场、整齐划一的教学楼、温馨舒适的师生宿舍、干净文明的餐厅……呈现的是一派派现代教育特色校园。

  坚持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日趋协调均衡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内陆山区的张家川城乡面貌,也深刻影响了阿阳大地的各类教育,学前教育迅速普及,义务教育日趋均衡,高中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回汉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多、越来越实在。

  学前教育快速普及发展。1978年,新建小学附设1个幼儿班,招收县城机关职工幼儿67人,掀开了改革开放张家川学前教育发展的序幕。1982年,县上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张家川县幼儿园,之后,学前教育犹如星星之火,在阿阳大地不断发展壮大,学前一年教育也在条件较好在乡镇得以快速发展,至2010年,全县学前班和在园幼儿扩大至1372人,学前教育普及率达16.5%。然而,不难看出,当时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上小学前是没有机会接受过学前教育的。

  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我县从2011年开始,累计投资1.09亿元,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18所、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21所、1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70所,新增园舍面积5.6万平方米,并配置了价值860万元的保教设备。刘堡镇中心幼儿园就是“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新建的一所农村幼儿园。这所2012年以来逐步改建面积2600平方米,拥有7间教室,可容纳200名儿童的幼儿园无论是校舍条件,还是教学设备,都与城市幼儿园差别不大。幼儿园建成后,附近农村的幼儿有了就近进入公办幼儿园的机会。

  与此同时,县上统筹资金2400万元,在全县最大的两个住宅小区“和畅家园”、“和谐家园”分别配建了幼儿园,新增园位1400个。大力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扩大城镇学前教育资源,解决了适龄幼儿“入园难”问题。截止2016年底,全县各类幼儿园达到126所,在园幼儿10123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6%,比2014年提高了59.2个百分点。

  2017年起,我县又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启动实施了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投资3980万元,启动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97所,建成后将实现农村幼儿园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2020年前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全面提高幼儿保教质量,如今的张家川学前教育,正致力于从“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提升型”转变……

  义务教育均衡一体发展。“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这句宣传口号在上世纪80年代并不陌生,也是当时全县教育重点所系。1978年,县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农村扫盲工作的指示”,各社队掀起了大办扫盲班、扫盲组的热潮。之后,按照“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的精神,对全县小学进行了调整,把普及小学教育列为全县四大重点工作之一,至1989年,全县小学发展到309所,初级中学14所,在校学生60390人。2004年,国家实施“两基攻坚计划”,为张家川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加大贫困生救助力度,开展控辍保学、新课程改革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全县“两基”攻坚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底,初中学生数由上世纪末的不足7000人增加到21300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6%,初中入学率达到95.1%,顺利通过省、市“两基”评估验收。

  2011年,闫家中心小学腾出2间教师宿舍给家住偏远的8名小学高年级学生寄宿,由于条件简陋,孩子们只能生煤油炉子自己做饭,一双双小手在只有书本大小的案板上切洋芋片的情景,校长马克智至今历历在目。如今,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设施齐全的中心小学已有45名偏远村组的寄宿学生。踏进校园,孩子们主动用普通话向你打招呼问好,大胆和老师同学交流,很难想象,这是一所深处大山的农村小学。“第一届寄宿的六年级29名同学的毕业统考成绩比寄宿前人均上升了30分。”在今年教师节大会发言中,坚守该校12年的校长马克智一脸自豪。

  办寄宿制学校,探索“学生不动教师动”的“走教”模式,正是我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偏远教学点课程难以开齐、生源减少、学校“空壳化”难题的有益尝试。同时,我县通过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消除城区“大班额”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止2017年底,全县有义务教育学校258所,在校学生3637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8.5%,升学率90.98%;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8.8%,巩固率97.48%,升学率40.46%;初中实验操作合格率93%;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8%;“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3.7%。一组组数据,透视的是张家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美丽蝶变”。

  高中教育全面进步提升。1979年,县委、县政府顺应改革开放历史潮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将原“五·七”中学恢复为县一中,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几经调整合并和学制的变革,原来的完全中学已经全部剥离,目前,全县共有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由当年的27个教学班1532人提高至现在的90个教学班4894人,翻了3倍多。

  作为少数民族县,在多年高考成绩不佳的情况下,2008年,县委、县政府果断改革,提出了“不与民族地区比高低,不拿民族照顾讲成绩”的教育质量评价思路,通过数十多不懈努力,全县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考成绩连年攀升,实现了从恢复高考初的“零”升学,到高考上线率的“十一连增”。2018年,全县高考各类本科上线711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县一中在全市43所高中评比中理科第七名,文科全市第三名,跻身全市优质高中行列。县三中理科上升到第九名,县二中理科总评保持了历史上第十一名的地位。

  职业教育发展春风正劲。在“以农为先、重商富民”传统的影响下,张家川开办职业教育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较早成立的县卫生学校和马堡农业中学,培养了一大批“赤脚医生”、农村卫生员、种养殖等农村实用人才。1985年,县政府在原上磨乡上磨村创办了第一所以培养提高中、初级职业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为主的职业技术学校,相继开设皮毛加工、农业机械、畜牧兽医、果树栽培、裁剪缝纫等专业。1993年,又整合原教师进修学校、县卫生学校、县农业广播学校等县内职业类学校,成立了新的张家川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2年以来,经省市相关部门批准,县职教中心相继成立了“天水市第十一国家职业鉴定所”、“继续教育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基地”、“张家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培训基地”、“中央电大天水市分校张家川工作站”。

  “一技在身、发家不愁”。随着脱贫攻坚进程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2015年3月,我县依托职教中心中餐烹饪实训室的资源优势,建立了集拉面、煮肉调汤为一体的清真餐饮服务业培训基地,累计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拉面师1268人,一大批青壮年劳力通过培训实现就业,脱了贫、致了富,被省市媒体形象地称为“一碗拉面拉出致富路”。县阿语学校先后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阿语翻译人才3000多名,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目前,2所职业学校共有在校学生1938人,正在向“工学结合、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阔步迈进。

  公平普惠优质,教育保障体系更显多元有力

  兴教必先强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来抓,全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教职工队伍从当初的不足千人扩大到2017年底的4378人,民办教师占比从72.5%下降到不足3%。教师学历从以中学、大专为主到以本科为主、研究生等以上学历逐步上升,学历合格率达到94.01%,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31.2%。教师工资从上世纪80年代每人每月5元津贴,提高至现在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通过实施国家“特岗计划”、各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乡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等项目,为农村学校补充中小学教师674名、幼儿园教师328名,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同时,通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教研教改和学术交流,师资素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累计有553名教师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奖励,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学能手397人。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新时代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我县结合教师队伍实际,认真贯彻《意见》精神,理顺了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隶属关系,完善了“两支队伍”流转机制,分批选拔交流中小学校领导人员121名,公开为城区遴选紧缺学科教师155名,解决了乡镇间128名教师借调遗留问题,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得到极大激发,为民族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保证。

  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今年暑期,骄阳似火,恭门学区189名教师放弃休假,分60个小组深入27个行政村的137个村民小组,挨家挨户走访,宣传动员、说服教育、心理疏导。“开展‘控辍保学月’活动,动员千名教师访万家,只为唤来乡村孩子的朗朗读书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县教体局负责人王小键如是说。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983年,县委、县政府对偏远121个村的入学儿童免收学费和书费,迅速提升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如今,我县已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无缝隙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9+1”教育精准扶贫专项支持计划、深度特困县“一县一清单”、“一户一对策”掷地有声,仅2017年全县落实各类教育免费和资助资金就达2700万元。一项项教育惠民举措在阿阳大地落地生根,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正让希望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四十载砥砺奋进,四十载春风化雨,四十载沧海桑田。40年来,张家川县民族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今天的张家川的民族教育事业,已然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张家川民族教育必将回应更好、更公平、更优质的人民群众教育期盼,必将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必将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基、筑梦。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摄影相关图片
烟铺大樱桃开始飘香(图) 天水白娃娃惊艳了一座城(图) 大美天水二十八(图) 王军市长:天水是大美天水,非常 秋天天水,大道黄金(图) 天水网红街走来了一位94岁的老人 因为一条街,火了一座城(图) 天水“黄金大道”走来了一对恋人 天水网红街走来了外国人(图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