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园丁风采】记连五乡黄家小学教师张存久(图)
(2017/9/17 23:00:41)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打印本页

  开栏语:教育,国之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于个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于国家,师者,是百年大计的基石。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为弘扬全县尊师重教的氛围,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调动全县教师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县新闻中心自即日起开设《园丁风采》专题报道,展示教师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感人故事。

“一人一校”40年深情守护

—记连五乡黄家小学教师张存久

▲  上课了,张存久早早守候在校门口

  翻过一道道梁,下过一道道坡,绕过高山深壑,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沿着小道记者来到了张家川县连五乡黄家村教学点。学校有一个宽敞的操场,却只有三间教室和四个年级29个学生。

  一座大山,一所学校,一名教师,而张存久,是这所学校里唯一的老师。张存久生于1958年,从1977年,张存久开始了他在黄家村小学三尺讲台的生涯。40年来,他从青春岁月到花甲之年始终坚守在这里。

  张家川县西部最偏远山区的这所农村小学,藏在连五乡黄家村的一个半山腰里,与庄浪县盘安镇毗邻接壤。创建于1964年,占地1000多平米的校园让人很难和这所学校眼前的面貌联系起来。

  “创建之初,黄家村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鼎盛时,也有二三百个孩子在这里上课,连庄浪县盘安镇王福家村的孩子也来这里上课。2000年以来,打工潮兴起,农村里的人纷纷涌入城市打工就业,村里孩子越来越少,现在这座小学只有十几名孩子上学了。”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

▲  学前班的拼音课

  1977年,张存久从当时的县二中高中毕业,毕业后他参加了民办教师转正考试,通过后成为了黄家村小学的一名老师。从那时起,他一人面对一所学校,在偏僻的大山里,坚守着寂寞与清贫。

  记者在连五中学校长马国杰的指引下,走进了教室,学前班的7名留守娃在张存久的领读下,齐声朗读着“a、o、e……”。

  面对记者的突然来访,张老师过来询问,在说明来意后,老人有些紧张,随即握住了记者的手,激动的情绪长时间延续着一个动作。张存久满手的老茧,手指骨节粗大,僵硬,精神矍铄, 削瘦干练,眼睛有些浑,但目光深邃。

▲  学前班的拼音课手把手教学

  “每次趴在老师的背上,都觉得特别幸福。”如今已为人父的王凯红对这段记忆非常深刻。王凯红说,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岁数大了,背不动他,张存久老师就主动承担了背他过桥、护送他回家的任务。

  留守老人蒋新泰说,学校位于山坡,过去一下雨就是泥坑,学生上学放学很危险,张老师就一个个送回家,再三叮咛孩子们注意安全后才离开。

  因为学校学生少,占地面积大,张存久每天都第一个到校打扫校园和教室,等学生们上学时,他早已打扫完毕,在校门口等候。冬天早上六点半,他还要为娃娃们生好炉子取暖,中午还得为十几个娃娃做午饭,下午把娃娃安全送回家,他才能坐下来休息片刻。

  在学校,面对“复式班”,他利用“动”“静”搭配的方式,在不同年级间巡回授课……一天下来,他常常直不起腰,嗓子沙哑得话都说不出。重感冒时,他在教室里一边打吊针,一边批改作业。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也坚持坐着给孩子们讲课。

▲  在“复式班”三四年级讲授《退位减》

  他说,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测试各个环节下来,整天忙得像个风车一样转个不停,连上厕所都是小跑。

  即便如此,张存久也毫无怨言,乐在其中。他说,“为了孩子们,我心甘情愿。”

  “40年了,我习惯了山沟沟的味道,听惯了孩子们的笑声,只要有一个孩子我都会在这里坚持。”对于自己的这份事业,张存久无怨无悔。

  张存久回忆,那时,我作为村里当时唯一的高中生,家人希望我能找个好工作。然而一心眷恋家乡的情怀油然而生。初次接触小学教学,我一度彷徨。因为一到四年级的数学、语文教学都要我手把手教,我当时确实有些不知所措。看着学校一拨一拨的来新老师,可最终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自己心里也有些着急和动摇。

  既当老师又当爸,走下讲台上灶台,走下灶台上“哨台”。他就像一只转不停的陀螺,用责任和爱在高山上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  张存久曾获得过的各种荣誉

  黄家村冬天的夜格外漫长,不仅因为冷,更因为缺水。为了能让娃娃们早上喝到水,张存久就爬坡踏雪到三里外的泉里挑水。由于长期劳累,张存久的身体越来越差。除了顽固的颈椎病外,风湿病也一直困扰着他。妻子也劝他早点“病退”,可张存久就是不肯答应。

  有这样一件事深深印在张存久脑海里,因为黄家村于庄浪县盘安镇相连,当时庄浪的10多个娃娃就在学校读书,其中有个盘安镇李家嘴村的叫李双海和李宝海俩兄弟,属于单亲家庭,家里很困难,当时俩兄弟连裤子都没,光着腿,光着脚。当时,他就和妻子商量,从县城扯来几尺布才给俩兄弟做了裤子,平时,下雨、下雪经常接送他们俩。如今,逢年过节,兄弟俩都会回来看看我。

▲  课间活动在《老鹰抓小鸡》游戏中一同快乐嘻嘻

  张存久说,他刚来学校时,没有课桌和椅子,他就带着学生们捡石子,然后拿回来在特制的水中浸泡,时间一长石桌子就形成了,然后就放在土堆上,就当课桌用了。后来从山上砍来木材,在教室地上打四根木桩,上面钉上一块木板,就是课桌;没有黑板,就在刨光的门板上抹上锅底灰,就当黑板……总之,锯子、斧头、刨子这些家当一应俱全,没有什么就自己动手做什么。

  “以前妻子在家种地,我在教学点教书,农忙的时候,就那几天。一遇到连阴雨,妻子一人忙不过来,我家的麦子常常烂在地里出芽,妻子坐在地里哭……”提起来就愧疚,张存久说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妻子。

  在与记者敞开心扉的交谈中,张存久无意间提起了自己的痛心事。2014年,老伴在各种疾病的折磨下,瘫在了床上,临床诊断为脑萎缩……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张存在愧疚和沉痛中挣扎了好久。但是,即使悲痛,他也没有放弃山里的孩子,也没有中断自己用一生坚持的事业。他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坚持每天早上给老伴洗漱完,便急匆匆赶到学校上课,中午放学后,他又要赶着给患病的老伴做饭、喂吃喂喝,很多人都说张存久傻,自己的老伴都这样了,还操心学校和孩子。张存久从不反驳,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

  在张存久老伴病瘫在床的三年里,好多人也劝他,早点退下来吧,可张存久说“我走了后,谁来管这些孩子?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想起这些,想到这么多年,老伴一直默默的付出,支持他的教育事业,终了却落得如此下场,不觉间,他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直到2008年,学校来了他期盼已久的年轻教师王国亮,他才放下心,离任校长这一职务。可是他从来都没放弃学校,依然是孩子们的老师,依然像一位老爷爷疼爱孙儿那样炙热情感。虽然没了校长这一身份,可是每天,在这间不到40平方米的教室里,张存久带着29个学生学习儿歌、识读拼音的老师身份一直没变,倒让这个本该有些冷清的校园,显得充满生机。

▲  放学了,张存久都会送他们安全到家

  山里的花开了又谢,当年的那些孩子们都一批批离开了大山,张存久却依然坚守在这里。对他而言,他舍不得这座大山,舍不得这所承载了几代人回忆和希望的学校,更舍不得他的学生。

  村民李淑珍经常说这句话,你看张老师给我们当老师,现在又给我的孙子当老师,头发白了一层又一层,40年,三代人啊!

  据张存久说,曾经村子里家长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不让女孩读书,面对这种情况,张存久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没让一个山里的女娃娃辍学在家,一个个都学好本领走出了大山。

  学校的变化从土坯到土木再到砖木三次大的变化,足以证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对张存久来说,这就是国富民强兴教的真实写照。40年来,他教的孩子都长大了,唯独他,40年来从未离开。2017年,张存久就已经60岁了。9月10日,是他从教以来的第40个9月10日,第33个教师节。这天,他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授予“县园丁”荣誉称号。

▲  2017年9月10日,在第33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张存久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县园丁”荣誉称号。(前排右三)

  快要离开学校,离开这个岗位,张存久说,虽然要离开了,但是他将永远心存三颗心,那就是爱党、爱岗、爱学生的爱心和对学校的责任心,还有就是对得起教育、对得起家长的一颗良心。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张存久用自己40年的倾心守护,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深山乡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远学大寨近学黄家”在1977年,这曾是黄家村的一面旗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干字当头”的精神。黄家小学的教育教学在以张存久这样热心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育上的老教师来兜底,或者说是张家川县的教育要加速发展,就必须有更多的像张存久一样这些教育工作者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实干精神,才能撑起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  张存久对娃娃们说,正衣冠整理好就像个学生了。

  现在看来,像张存久一样热心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育上的老教师们,他们就是我们干好教育事业最宝贵的财富。

摄影相关图片
烟火人间(二) 麦积山温泉迎来高铁旅游团(图) 因为宝兰高铁,她成了网红(图) 天水在线乘坐首趟“天水号”侧记 烟火人间(一) 王锐等慰问乘坐首趟“天水号”乘 百对新人搭乘“幸福动车”相约在 宝兰高铁“天水号”动车首发仪式 天水人的早饭,除了呱呱,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