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近年来,我县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4136名中小学教师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曲乐于奉献的时代赞歌。特别是独自坚守在边远山区21所农村教学点的21位教师,他们坚定教育理想不动摇,坚守教育阵地不放弃,坚持教书育人不懈怠,使边远山区的教学点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兜住教育底部的关键,用双手托起了贫困村的希望,为关爱留守儿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由县委宣传部策划牵头,县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县新闻中心、县电视台联合开展了“寻找乡村教学点的坚守者”采访活动,县政府网将开设《乡村教育的灯塔》系列报道,用镜头和笔触展示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教学点教师的感人故事,号召全县教师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发挥好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为开创我县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里娃的“爷爷老师”
——记坚守基层教学点32年的乡村教师刘平定

天空是白云的坚守,大树是绿叶的坚守,春天是小草的坚守。坚守是对信念的一种执守,是对信仰的一种执着。
“1984年,马关四中毕业,乡上推荐民办老师。88年县进修学校进修2年,92年通过选拔考试转正。先后在新义小学、马关中心小学、西山小学、八杜小学、上河小学15个年头。2007年9月至今,在阴洼教学点任教……”
32年前,高中毕业的刘平定当上了民办教师,造福桑梓,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马关镇5所村小学留下了他的教学足迹。如今,年过五旬的刘平定依然坚守阴洼教学点,教书育人,精心培育着村里的5朵小花。“哪怕只剩一个学生,我也会坚持教下去,山里娃不能没有书读。”
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五名学生,刘平定用爱与奉献为“山里娃”点亮了希望的明灯,阴洼教学点也成为了全村教育脱贫的一座灯塔。
初冬时节,山区的早晨,冷面寒霜微露。一大早,刘平定急匆匆赶到学校,做的第一件事是:升炉火、烧开水,煮鸡蛋、热牛奶。“这不是给自己的,是给娃娃们的营养早餐,每人1袋牛奶和鸡蛋,不一会儿时间,孩子们都会陆陆续续到校……”

“农村娃勤快,上学很准时,也听话。虽然5个孩子,但只要上课铃一响,都认真打开课本,等着老师。一进教室,那种对学习的渴望眼神,会不由地让你从内心告诉自己:‘这堂课要用心上,新知识都要学会,一个都不能落下’。”话语间,流露出刘平定“爷爷”般的慈祥。
课间活动,是孩子们的快乐时间。下课铃一响,5个孩子兴高采烈的跑出教室,在几十平米的院子里跳皮筋、捉迷藏,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刘平定在其中扮演着“老鹰”和“娃娃头儿”的角色。
教学点,一名老师,教学内容重点围绕课本知识展开。“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再说高中毕业,虽然进修了两年,但音乐、体育等教学方面的知识欠缺。就为这,后来我专门买了书法、绘画方面的书帖,自己学着写字、画画,慢慢的练、慢慢的画,渐渐的学到了些,也能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写和画”。“农村娃娃穷,没有城里孩子们的条件好,身为老师,我有责任,恨不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识全部教给孩子,但仍然觉得有些方面欠缺。”说到这里,刘平定脸上露出了一丝愁容。也许,这正是他最担心,也最想为孩子们考虑的事情。
“课堂上,刘老师是我们敬爱的老师;课堂外,他就像我们的爷爷”。孩子们稚嫩而朴实的话语,道出了1位教师、5名学生间特殊的师生情。
“我们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农村人为了让孩子念书,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挣点钱为的是让娃娃们能好好念书,将来考上个好学校,出来能有份好工作。人常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事实上,我们农村人更希望:山沟沟里能产出‘金蛋蛋’、飞出‘金凤凰’……”

刘平定所在的阴洼村,是马关镇的一个自然村,曾是全镇数一数二的偏远落后贫困村。这两年,借助国家和省、市、县的扶贫项目资金,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实施,各家各户通上了自来水,硬化了村组道路,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年轻人外出打工,到年底都能挣些钱回来,日子也慢慢的好过多了。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村里念书的娃娃少了,大多数都跟着父母到县城或者外面念书了,留下的要么是家里穷,要么就是年龄还小。”
刘平定回忆,“十几年前,在八杜小学任教期间,一年级有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年龄小,家里穷,有一次上早操,他穿的鞋底破了,班里有几个同学把他的鞋脱下来玩耍、撕扯,我当时正在教室里添炉火,听见外面喊就跑出来。那孩子哭着说了情况,我当场叫来那几个娃娃,告诉他们放学后先留在学校等家长。家长来了,我说明了事情,和几个家长商量一起给那个孩子买了一双鞋。从那以后,几个娃娃再也不欺负这个同学了,穷人家的娃娃上学不容易啊……”
刘平定自小在阴洼村长大,贫穷成为了他们这一代最深刻的记忆。“相比以前,现在人的生活好多了,对教育也都重视了。虽然我们这里只有几个娃娃,但全村的群众都关心教学点。他们都想着,贫穷不能代代传播,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穷教育。我是土生土长的阴洼人,村里唯一的老师,更应该为村里娃娃的教育做奉献。”
“阴洼教学点是目前全镇最偏远、也是教育条件最薄弱的地方,整个村子都在半山腰上,与最近的赵沟村完全小学隔着一道深沟,离临近的梁山镇还有6里路。虽然教学点只有5个娃娃,但教育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不能讲人数。刘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点,目的是不让村里的穷苦娃娃因为特殊原因而辍学,更不能因为人数少、条件差而放弃教学点上不了学。”主管阴洼教学点的赵沟村小学校长王全恒对此深有感触。

(一天的忙碌,刘平定回家,年迈的母亲等着他烧火、做饭,忙家务)
现如今,女儿远嫁陕西,老伴儿、儿子、儿媳在县城,家里有年迈的父、母亲需要照顾。放学后,刘平定安排孩子们排好队,自己锁好门窗,再护送孩子们回家。一天的忙碌,天黑了,他才一个人回家,家里还有年迈患病的母亲等着他,烧火、做饭,忙家务。
32年教育坚守,刘平定依然在坚守,用他自己的话说:“不为别的,就为这5个困难家庭的娃娃们能好好学习,走出山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