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张家川扶贫励志教育示范基地闫家乡车古村(图)
(2016-4-22 17:37:45)  来源:张家川县新闻中心 闫家乡政府  打印本页

张家川扶贫励志教育示范基地闫家乡车古村

  因地制宜巧致富  强村富民奔小康

  车古村位于闫家乡北部,地处关山林园区,海拔2000米,属高寒阴湿山区,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215户1026人,耕地面积4088亩,人均耕地面积3.2亩,种草面积1100亩,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48元,是张家川县东部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车古村抢抓“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重大机遇,因地制宜,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定了“以发展家庭养殖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务输转为驱动、以促民增收致富为目标”的发展思路,经过县、乡两级党组织和帮联干部的全力帮扶,全村群众凭着坚定的信念、勤劳的双手、顽强拼搏的精神,终于变贫瘠落后为发展动力,变深山困境为资源优势,创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畜牧养殖业逐步走上了“特色、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发展路子,道路、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800元,实现脱贫目标。

  牛昂首志当远,不等扬鞭自奋蹄。车古村将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不断发展壮大畜牧养殖业,走“精准化、规模化、科学化、效益化”的发展路子,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力争到2020年,与全省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互助才有希望

  贫困户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为了实现贫困户脱贫,县委重点围绕畜牧养殖业,因地制宜、精准扶持,高标准建立了村级产业扶贫互助协会。互助协会给贫困户带来了希望。车古村互助协会成立一年来,入会人员已达107人,累计资金87.2万元,其中会员入股资金17.2万元,已为购进基础母牛的34户群众发放贷款86万元。其间,借款农户购牛132头,产牛犊45头,初评效益在16万元以上。在互助资金的带动下,如今全村牛存栏达1080头。群众高兴的称为我们身边有“不出村的银行”。

  财富:要想“光阴”好,诚信少不了

  深入开展“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的宣传教育,用身边的人和事,说理论事,让老百姓明白了只要诚信好,“光阴”绝对好的道理。营造了“户户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氛围,在做人做事上都能严守诚信关,在车古村初步树立起了诚信理念。

  责任:一年干成一件事

  村班子动员群众养牛,为群众谋划牛事业,决定牵着牛羊奔小康,当好“牛”班子。一年干出一个样来,一年干成一件事。2013年村主任修建养牛场,养了100头牛;2014年修了60座牛棚,解决了群众无牛棚养牛的问题;动员群众加入互助协会,为群众解决养牛资金匮乏的问题。2015年动员群众解决了123户群众吃水的问题。

  思路:两人一头牛,温饱就不愁 ;一人一头牛,生活就无忧;一人两头牛,日子乐悠悠。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好的思路,发展无从谈起。县委针对东部乡镇草山资源丰富,有养殖传统的实际,提出了“两人一头牛温饱就不愁,一人一头牛生活就无忧,一人两头牛,日子乐悠悠。”的思路。这一思路,为闫家乡特别是车古村的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车古村坚持一业兴村,大力打造基础母畜繁育示范村。截至目前,全村牛存栏1080头(能繁母牛784头),羊存栏860只,马匹22匹。全村规模养殖户已达到80户,养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43户,10头以上的26户,20头以上的15户。建成综合养殖场2个,基本实现了“一人一头牛”的目标。

  车古村乡村记忆博物馆

  车古村又称车古峪,由万家坪和车古峪两个自然村组成。车古村乡村记忆是以国家“历史再现”工程为契机,展示车古人文历史内涵,诠释车古地域特色文化,将伊斯兰文化、峪口文化、民间艺术、农耕文化和生产生活等进行大力宣传和推介,为推进文化传承而不懈努力。

  车古村乡村记忆集观赏性、乡土性和地域性为一体,分别以“农耕文化展”、“群众文化展”进行陈列布置,其中“农耕文化展”厅汇集了50余种不同时代的耕作工具;“群众文化展”汇集了群众文化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样式。突出了“以农为本”的传统农耕特色;突出以点带面,将车古村乡村记忆浓缩于两个展厅,供群众参观。

  车古村乡村记忆同励志教育示范基地深度融合,在彰显伊斯兰文化和增加群众精神动力的同时,从普通劳动者中发现和挖掘了部分励志人物,展现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百折不挠,勤劳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车古村乡村记忆展厅的落成,为宣传车古文化奠定了基础,成为文化传承的良好载体,将成为张家川的伊斯兰文化、驿站文化和先秦文化传承发展的支流。

  车古村励志人物

  脚手不识闲 一辈子不缺钱

  这句话出自一位没念过书,老年丧子,在儿媳妇抛家舍子出走后,独忍悲痛,与老伴含辛茹苦,抓养两个幼孙的老人之口。老人用他大半辈子的坎坷实践着这句话,他是庄稼的好把式,他又是泥瓦匠、石匠、铁匠、绳匠。他叫黎文学,74岁。生活的不幸,没有压垮他。为了让孙子活得有体面,他养着一群牛,种着35亩地。他称他的几间土坯房牛棚为“总统套房”,从他的戏谑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人对挫折的忍耐、对不幸的淡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门外的一眼水井,是老人为了方便邻居们吃水而把井打在门外。老人在2014年又开始了养蜂,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八窝,开始了“畜牧+”的创业新途。

  残疾不可怕,勤劳吃苦能发家

  这是残疾人马有旦的理论和实践。21岁的他,在煤矿事故中失去了右腿。灾难没有打垮他,如何养活自己,成了他这辈子破解的一道题。经过摸爬滚打和屡败屡战,勤劳吃苦的他最终选择了养牛,从最初的一两头,到如今的30多头,他成功了。

摄影相关图片
秦安县2016年桃花盛会(图) 秦安刘坪何湾桃花景观”(图) 甘谷县西坪乡顶凌覆膜(图) 甘谷县地膜马铃薯种植基地(图) 油菜花开满山岗(组图) 烟铺樱桃樱桃花海(图) 元龙镇桃花盛景(组图) 第五届天水汽博会盛大启幕(图) 渭河风情线夜景(图)